我资助的学生给我写email了 :)

今年夏天我开始资助一个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这个学生中考(初中考高中)的成绩不错,从郊县考上了他们那个市最好的中学。不过家里条件很困难,只好选择另外一所便宜点的中学上。我从网上看到有关消息后答应资助他,并在8月份给他转了第一个学期的费用。

后来,在得知他在学校的通信地址后,我用电脑打了一份信件、签名后用平信邮寄给了他,告诉他我的联系方式,并鼓励他好好读书。

昨天(周五)晚上临睡前,收到这个学生发来的第一份email,比较开心。

我想这个学生以后应该会有出息的。

这个月底,我就入籍加拿大满一年了。我曾计划过每年入籍的那天就要做一次慈善捐款,感谢加拿大的礼遇,感谢中国的养育(,可能以后还要加上感谢美国)。所以这个月底我会捐50美元,通过OCEF(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一对一捐助项目再资助一个小学生(一年的学杂费)。

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一点善事,存一片爱心。

附该学生写给我的email内容(绿色部分文字已作涂改):
殷叔叔:
          您好?
   今天我收到了您的来信,这是我刚申请的邮箱。这是我发的第一封邮件,我刚开始学用电脑,打字很慢,以前我让我的同学给您发过两封邮件,但因为把您的电子邮件搞错了,所以您可能没有收到。现在我告诉您我的农业银行帐号:000000  0000000000000。我这个星期就要半期考试了,最近的学习状况不是很好,把数学、英语都学得不怎么好,但其它都很好。您在信上说的我会记得的,我每周都有一节电脑课,我们可以用邮件的形式联系。
     谢谢您对我的帮助。
 
        祝您:
 
         身体键康     工作顺利

标签:

类别:

如何避免广告电话及垃圾信件等

== 讨论范围 ==

本文针对美国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作,所述话题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区居民。

== 预备知识:什么是opt-in与opt-out ==

Opt可以理解为“选择”的意思,是个动词。Opt-in就是加入某个邮件列表、某项服务的意思,而opt-out就是退出某个邮件列表、某项服务的意思。这两个单词多用在广告信件、广告电话等方面,询问客户是否愿意继续接到相关的广告推销信件、推销电话等。

在美国,opt-in往往是自动的,而且具有“连坐”性质。举例而言,如果你在某机构申请了一个信用卡,那么你的个人资料将进入各信用报告机构(Credit Reporting Agency, CRA,主要指三大信用机构Equifax、Experian和TransUnion),随即你将自动进入(opt-in)与各信用机构有业务往来的公司的推销业务的推销对象名单中。

但是,opt-out并非是自动的,而需要客户主动申请才行。而且,每次申请opt-out后的有效期大多只有5年。5年之后如果不继续申请opt-out,将再次进入opt-in这个游戏环节中。

(我以前不知道这两个单词,直到到了现在工作的公司后才知道这2个单词的含义。因为我们公司是做网上在线贷款的,也有opt-in方面的服务和业务。)

== 前奏 ==

昨天(周五)晚上,趁着微波炉在热饭的空当,我下楼去信箱取信,结果只有一封兜售信用卡的垃圾信件。回来吃饭的时候,闲着无事,就把那封兜售信用卡的信件拿来读读。该信用卡所提供的服务是我所见过的最糟糕的,属于从穷人手里抢钱的那种信用卡。我能收到这种垃圾信用卡,说明我(之前几个月)在美国还处在信用记录不佳的阶层。

吸引我眼球注意力的是,信件正面中提到“可参考信件背面的‘Prescreen and Opt-out Notice’了解详情”。我对垃圾信件是很讨厌的,于是便翻到信件背面想了解如何才能够opt-out(退出接受该广告信件的服务)。

在信件背面中某处写道:“……因为(相关信用机构提供的关于)你的信用报告满足此项服务的有关标准,因此我们向你提供这份服务……如果你不想继续接到本公司及类似公司的服务,可以联系三大信用机构,其电话及地址为……”

于是我就想到,我应该去三大信用机构的网站上去查查,看看如何避免继续接受这类垃圾信件。进一步地,我应该在网上查查,看看有哪些途径可以让我最大限度地避免接到这类信件及电话。

== 在美国如何避免广告电话及垃圾信件等 ==

今天(周六)早上,上网查了查opt-out的相关信息,结合个人经验,总结如下。

  • 电子邮件推销(垃圾邮件)

    在美国,大部分帐单等都是可以网上支付的(我似乎已经好几个月没去银行柜台了),因此需要在各公司、各机构进行网上注册。对此有两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是:在银行、贷款公司、保险公司、手机公司、电话公司、水电公司、在线商店等网上注册的时候,一定要取消掉“接受推销性质的电子邮件”之类的选项。

    有的网站在注册的时候并没有提供“接受推销性质的电子邮件”之类的选项让用户选择,但是默认是让用户接受这个选项了的。这类做法通常是合法的,因为其合法性在“用户合同”中某一不起眼处有所描述,而用户往往没有耐心仔细阅读完“用户合同”。

    因此,我的第二条建议是:在某机构或公司网上注册后应马上登陆进去,浏览各个菜单,见到有“接受推销性质的电子邮件”之类的选项的话马上取消掉。希望你不要觉得这个做法浪费时间,因为你是在花费少量的时间来节省以后用来阅读垃圾电子邮件和垃圾信件的大量时间。

    为什么我强调要“马上取消掉”呢?因为这些提供opt-in服务的公司之间的客户电子邮件列表、客户资料是互相关联的(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连坐”性质):你在一家公司注册的电子邮件、个人资料会被其同盟公司使用,甚至被兜售给其他不相干的公司(opt-in是不少公司的业务之一)。这些公司的网上信息传递通常是每天(至少)传递一次。如果你不马上取消掉的话,那么在24小时内,你的注册信息(包括年龄、住址、生日、电话等)可能就已经被散布给好些别的公司了,此后你再想取消的话,为时已晚。

  • 美国邮政服务的信件推销

    主要包括两类信件:信用卡推销信件和直销信件。

    • 信用卡推销信件

      美国国家信用局(The U.S. national credit bureaus)提供一个免费电话1-888-5-OPTOUT (1-888-567-8688),可以用来取消所有预批准的(pre-approved)信用卡和保险服务方面的推销信件。另外,也可以在OptOutPrescreen网站上进行同样的操作。

      需要提醒的是,通过该网站在线取消此类推销信件,有效期只有5年。因此每5年都需要再次登陆该网站(或打电话)取消此类推销信件。不过,你也可以用写信的方式来永久性地取消此类推销信件。

    • 直销信件

      如果你在美国直销协会(the Direct Marketing Association (DMA))注册opt-out服务的话,你可以5年内不收到该协会相关公司的直销信件(但你依然可能收到那些未在美国直销协会注册或未与之有合作的直销信件)。可在“此处”(DMA Consumer Assistance网站)进行相关opt-out操作。

      该项out-out操作需要支付1块钱的手续费,可用信用卡支付。这个(使用信用卡支付的)手续费的目的在于验证你的真实身份,以及防止欺骗行为。

  • 预选(prescreened)信件

    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The Fair Credit Reporting Act (FCRA))允许商业机构使用信用报告机构(CRA)提供的个人信用记录来筛选消费群并推销其产品及服务(这被称之为prescreened solicitations)。同时,该法律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机制,使得消费者可以将其名字从信用报告机构兜售给推销公司的消费者名单中去掉,以此来拒绝接受该类推销。有关机制已在前面“信用卡推销信件”章节作了相关介绍。

    但这并不能保证消费者不再收到任何推销电话、推销信件或推销电子邮件,因为相关推销公司依然有可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消费者资料。

  • 电话推销

    美国联邦政府已经于2003年成立了国家谢绝来电登记处(National Do Not Call Registry),用于避免个人受到过多的广告电话骚扰。

    可登陆DoNotCall.gov进行相关操作,或者致电免费电话1-888-382-1222。登记有关个人电话后,可保未来5年内降低受到广告电话骚扰的可能性。

    2007年2月19日之前,我的SkypeIn电话曾经常受到某公司的推销电话骚扰。该公司的电话是保密的(来电显示上显示不出其电话号码),因此无法把该公司的电话号码列入黑名单屏蔽掉。后来,我于2007年2月19日在DoNotCall.gov网站注册了我在美国所有的个人电话号码,此后几乎再未收到不必要的推销电话骚扰。

== 参考资料 ==
  • 维基百科《Opt-out》一文(英文版)。

标签:

类别:

谈被骂及修身养性

== 引子 ==

我平时浏览的实时新闻网站,主要有2个。一个是“新浪新闻”首页的某几个版块(主要指头版、体育新闻和科技新闻这三个版块)的前几条;另外一个是文学城的首页及“网上谈兵”、“几曾回首”这两个论坛版块。前些日子在公司上班闲暇的时候,偶尔我也会打开这两个网站看看新闻。

因为信奉毛主席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当然,我还没老),所以时不时每天开车的时候,会听一些音频教程(就是用CD录的教程)。前些日子就在听《Brian Tracy - 21 Ways To Double Your Productivity》这份经典教程。这份教程我曾多次提过(参考文字:1, 2, 3),到目前为止我也听了应该有几十遍了,觉得讲得很入我心。其中有一段话Brian Tracy是这样子讲的(大意):“……你在公司上班的时候,不要想着是为老板打工,而应该认为是在为自己打工,在为自己奋斗,在为自己未来的事业而努力;你应该尽可能把你的工作做得最好,对你的工作完全负责,而不应考虑去埋怨别人……”

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对。

于是后来我就把“新浪网”、“文学城”这几个我闲暇之余经常上的中文网站从我的工作电脑中给屏蔽了。在公司上班的时候,我便一心工作,考虑的是如何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以及相关的技术研究问题。

不过虽然上班时不再上新闻网站了,但我还是可以通过RSS种子(一种网络内容更新提醒方式)订阅、阅读一些技术网站、个人网站的更新内容,可以及时知道一些我关心的技术动态和友人动态(不过不少友人好像和我一样:极少更新个人网志了)。基本上,我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有哪些最新更新的RSS文章信息。

== 正题 ==

今天(指10月23日,周二)早上一登录公司电脑、检查RSS种子更新信息的时候,就发现我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被人骂了,原因是好一段时间我没更新自己的网站了。1

== 为什么没更新网志 ==

原因有如下几个。
  • 一是虽然可写的素材很多(我可以很快列出大约二十个想写的素材,都是我日有所想的),但写起来太花时间,时间成本过高(看看我在这篇文字上所花的时间就知道了)。在我的电脑上,好些网志草稿文字都写了一部分,或是框架、或是开头,却最终没有完成:主要是因为时间因素。

  • 二是平时杂事很多,包括很多学习方面的杂事(学习生活中的新知识等等)。比如说:我目前在学习炒菜(包括某些基本的西方饮食做法)、研究美国信用、学习理财知识、研究工作方面的专业技术等等,这些都要花时间;另外,未来我还要花时间锻炼身体、练习瑜伽、学习修车以及个人业务等等(以后我应该会讨论这些问题)。总之,现在还不是我能潇洒到顺心如意地想写就写、想玩就玩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事情还很多,而时间总是有限的。

    当然,我目前在美国信用研究、理财知识方面已经有些收获的。这些我会慢慢总结并尽量共享出来。

  • 第三个原因呢,可以说是算是考验自己。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互联网热潮中,涌现出好些网虫,嗜网如命,就跟瘾君子一样。我也算是网虫,但和某些网虫不同的是:我在某些方面相对而言还是有些理性的。比如,我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在网上,但却不怎么在网上跟人闲聊,而更多的是在做各种技术学习、技术研究等等。

    我要证明或者说明的是:我可以很投入地做某件事情,可以做好某件事情,但是我没有依赖性,我可以拿得起、放得下。我以前可以成功戒烟,可以在天天上网的情况下戒聊,现在也可以在曾不断地习惯性地写网志、记录自己生活的情况下中止这一生活规律,虽然过去的两年中的好些时间里,我几乎平均每天写出一篇多的网志。

    也许可以这样总结:我是想做到能够由我来控制我的生活习惯,而不是由生活的惯性以及外界的影响来支配我。

== 谈这次被骂 ==

  • 骂得还是有些原因的:因为我(在表面上)荒芜了自己的网站,让别人的期待(不断)落空。虽然我的个人网站不是为了吸引无谓的眼球,但为了友人来访、为了能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出点力、为了自己的个人喜好也不应老是荒芜下去。

  • 被骂后的反思,是修身养心的一个过程,是以入世的态度来修身养心的一个过程。

    我对自己感到满意的一点是:我看到骂我的评论后没有马上想删掉它的冲动。2

    我的心理素质一直欠佳(包括现在在某些方面都还是这样)。这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性格时而有些急、而且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会因为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而久久放不下等等。因此,最近几年,在网上,我几乎从不在论坛等地发表偏激或容易引起争执的言论,以免影响自己的心情;另外,也时时把“修身养性”几个大字在我的MSN上高挂,提醒自己、修炼自己。

    总之,我感觉现在自己的修为提高了点,被骂后的心态比以往要更平和点。因此感到满意。

  • 就算被骂又怎么样呢?一年之后回头来看看:当初被人骂只是一件过眼云烟的小事。

    就如同我所信奉的另外一句真理所说的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

  • 骂人,往往是在生气、冲动、暴怒之下的一种情绪释放,往往并非恶意或是敌对。当别人生气而冒犯自己的时候,自己不要生气,像水波一样让自己平缓下去,让对方平缓下去。

  • 昨天(指10月22日,周一)傍晚用DVD看《曼哈顿女佣》这部电影。当我看到女佣洛佩兹偷穿酒店房客的衣服的时候,我看不下去了,把DVD关了:我不愿容忍电影中演正面角色的主角犯这种道德上的错误、不愿意看到她即将面对的尴尬。不过后来在沙发上休息的时候还是继续看了下去,看完了这部电影,觉得女佣儿子在电影中的最后一段话给我上了有意义的一课。女佣的儿子用反问的方式告诉人们: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要允许别人犯错,要宽容对方。事实上,犯错者事后往往也会知道自己行为的鲁莽、知道自己行为的对错并反思的。

== 对被骂后的回应 ==

未来,我将尽量做到能够每周或每两周更新自己的个人网志,更好地为华人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出点力,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做点贡献3,为中国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出点力

== 尾篇 ==

我现在在美国西部。大概是为了兼顾美国东部地区的客户需要,所以我们公司大多数员工都是每天早上7:00上班。为了在白天8小时的工作中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我一般会在晚上10点后就睡觉了(当然也时不时会因为各种琐碎原因拖得晚点)。不过为了避免明天或者以后因为疏于更新个人网站而继续“被批”,也为了感谢那些怀有善意的访客和友人,我还是把这篇文字写好后再睡。

谢谢诸位的关心、关注。

阿门。(顺便说一句,我现在改信基督教了。)

[注1] 表面上来看虽然我的个人网站好一段时间没有更新了,但实际上我几乎每一、两天都在更新,只不过我更新的都是“个人百科”中的文字,从网站首页进入的话看不到什么明显变化而已。另外,我还不定期地做个人网站的程序维护。当然,对于访客而言,在乎的仅仅是网志内容的更新而已,而不是别的方面的更新。

[注2] 除了垃圾广告评论和纯粹灌水评论外,本站网志迄今为止未曾删除任何访客评论。

[注3] 抛开具体做法的效果好坏不谈,我个人觉得中国共产党所提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谐社会”这些概念还是很好的。我将按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并实践这些概念。

标签:

类别:

近日杂事 - 收到学位证了

温莎大学今年夏天的研究生毕业典礼是在6月14日举行的,我当时在美国工作,自然是无法参加了。毕业典礼过了2个半月后,学校终于把我的学位证寄达给我了。上周六(9月1日)午后去USPS(美国邮政服务)取了寄来了学位证,没感觉有什么特别开心的,唯一觉得能从中得到明显的便利就是:下次我再去美国海关申请或续签美国TN工作签证的时候,海关的某些菜鸟级美国工作人员不会再跟我无理索要学位证正本或复印件了。

学位证是放在一个挺大的硬信封里面寄来的,拿回来后肯定是要买个像框把它框上的。学校官方提供的像框太贵(最低价格都要75加元,另外还要再加10加元邮寄费用);而在美国,这种15''x20''或16''x20''的像框差不多也要20块美元左右。我自己打算有空去一元店的时候买个便宜的像框框上就行了。

今天(9月8日)收拾房间,忽然看到一个月前买家具的时候附带买的一幅画。那幅画是用像框框住的,买来后因为一时没法挂在墙上(还没来得及研究租房合同的某些细节,不清楚可以对墙做哪些“破坏”),于是就被我丢在了卧室的橱上。看到框住画的那个像框的时候,我就想找尺子来量一下那个像框的尺寸,说不定可以用它来框我的学位证。四下找不到尺子后,就从打印机里面取了2张letter尺寸(8.5''x11'')的空白纸一比划,发生这像框差不多就是15''x20''左右的。

于是把画从像框里面取下来(说是画,其实是张比较大的风景照片),再把自己的学位证放进像框里面,摆在卧室的橱上。学位证看上去还挺舒服的,于是洗完澡后在前面照了张照片留个纪念。

大像框旁边的小像框放的是我2002年在厦门南普陀寺前面喂鱼的一张照片。

照片中身上的这件衬衫是2、3个月前从公司(Partner Weekly,或SellingSource.com)拿的一件公司宣传用的衬衫,不过以前我只穿过一次。好像公司上班的时候一般几乎没人穿这衬衫。

反正照片只是看上半身,因此我的下半身就“效仿”CCTV的段暄:上镜的时候只穿了条内裤(不过段暄比我多穿了条短裤)。

标签:

类别:

谈百科上线

* 前言1

整个2007年7月我自己没什么个人大事,但琐事繁多,加上身心比较累,也就没有额外的精力和心情写些网志。明天(31日,周二)即将搬出去一个人住,此后一周新住处有可能无法上网(宽带暂时尚未接通),因此今天(30日夜)从过去一个月中的草稿文字中挑出一篇,整理成文并发布出来,以免自己的个人网志显得过于荒芜和疏于管理。

* 个人百科正式上线

2007年7月7日,经过之前2个多月的陆续准备,deminy的个人百科正式上线,并开始替代以往很多文字。我并没有特地挑选2007-07-07这个日子作为个人百科正式上线的日期,只是碰巧这天我觉得个人百科雏形大体建立,可以正式上线了而已。

自此,deminy的个人网站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百科网志(博客),而且偏向于以百科为主。

* 哪些亮点?

新的“个人百科”亮点还是比较多的,而且未来可能将会更多。

* 为什么以百科为主?

以后,我的个人网站将偏向于以百科为主,多数文字将会更新于百科之中,而非网志(博客)之中。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
  • 使用“百科”便于文章发布、修订。这一点不用多谈了,“维基百科”已经为全世界的百科文字爱好者作了最权威的范例。

  • 百科文字比网志(博客)文字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是因为百科的文字是可以合理地不断修订、修正的,且所作的修改都是有迹可寻的,所以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字编写方式。而网志(博客)文字一般不应翻来覆去地改来改去,尤其是在有用户评论或第三方引用之后。网志文字所说的、所写的是作者在文字发表时的一种想法、一种现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想法是很可能需要修正的、或加以补充说明的,否则容易产生误导或歧义。

    Deminy的个人网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很多篇网志后面,deminy都陆续加了各种注释说明(例如“补充说明”),以尽可能保证自己的文字不误导阅读者。这种文字维护的方式是比较累人的,是低效的,对读者而言也不能算是最友好的。而百科文字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作修正、调整,因此更能保证文字的准确性,更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 百科文字便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果是为了取悦一时的访客,可以采取网志(博客)的方式来写文字;但如果是为了长久考虑,百科则更为可取。自1999年底以来,deminy始终认为,(在网上)取悦他人、过于追求眼球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是一种不聪明的做法。2因此,deminy毫无疑问地更倾向于使用“百科”作为自己个人网站的主阵地。

    百科的目的之一,就是总结、集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专业研究,为他人提供可信的、可靠的个人观点和个人经验作为参考。在过去的数年中,我的部分文字对于其他人还是有所裨益的。中国有句两句老话deminy非常认同: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如果在自己尚有闲暇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经历为他人提供一些帮助,这也是一种善举,一种修行。
  • [注1] 此文主体完成于2007-07-30晚(搬家前夕),但由于时间问题并未能在当日完全完成。此次发布时对有关文字略作调整、补充。

    [注2] 关于“(在网上)取悦他人、过于追求眼球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是一种不聪明的做法”这一论点deminy未来将另作一篇文字专门讨论。

类别:

谈琐事及生活态度

* 谈琐事

最近极少写网志(博客),也很少上MSN,大体上有三个原因:一是工作比较累,所以花了不少时间休息;二是琐事很多。

谈起琐事,那确实是很多的,以至于看上去自己总是有好些事要做。

比如说,我最近至少有多篇想新写的网志文字都还没开始写,例如:《三顾圣迭戈之一》、《三顾圣迭戈之二》、《三顾圣迭戈之三》、《谈百科上线》、《谈英语学习》、《谈毕业(9)——大结局》、《国内PHP框架(framework)浅谈》、《谈HTTP模拟》、《谈我现在的工作 (2)》、《谈Biweekly Payment Plans》、《谈慈善》……

又比如说,我的网址收藏夹里面有多篇新收藏的网址还没来得及看,例如:关于美国宽带网络点对点(p2p)隐私安全、从Windows到Linux切换等等……

又比如说,有时间的话我还想详细研究美国信用机制、更多的了解保险细节等等。如果还有时间的话,我还有好些其他话题打算研究。

再比如说……

所以,虽然我不去赌场、不怎么玩游戏、不怎么上网闲聊,但还是总是有好些事情要做、想做。

* 谈生活态度

我感觉我并不是非常勤奋,在某些方面也比较懒(比如对某些不情愿做的事情比较拖拉),但是有些朋友(主要指多年的老朋友)却觉得我比较积极、比较努力(哪怕是在我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因此我猜测,可能无意识中自己内心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在一直鼓励着我。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是会自然而然变得学习动力更退化、变得更固执、变得更抵触新事物的。而正是这种自然规律导致很多移居北美的华人在适应北美生活上存在着各种障碍。所以,在我看来,很多在北美抱怨这、抱怨那的人,很多时候应该考虑从自身找找原因,而不是从客观上来找原因。

我觉得阻碍一个人适应周围生活的最主要因素并不是他的学历、他的能力,而是他的心态:他是否愿意去主动改变现状、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举两个例子。

虽然目前我和别人合租一套apartment(公寓),但有一个卫生间(基本上)属于我一个人用。前些天,浴缸的水突然变得很烫,而且调温水阀转不动了,我曾数次试图转动调温水阀都失败了。后来这事我先拖了一段时间,每次都等热水放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开始正式洗浴,不过时不时我也在思考这事究竟因何而起、如何解决。我思考的结论是这个问题应该比较容易解决,但关键是怎么解决。后来我看着水阀上唯一的一颗螺丝,觉得转动螺丝应该有可能能够解决问题。后来我用起子把那个螺丝拧松了点,水阀就可以转动并调节水温了。事后,我对整个事件起因的猜测是:某次室友招来的维修人员修坐便器水阀的时候,维修人员把浴缸的水阀螺丝给拧得过紧了,导致水阀无法转动、无法调温。

再说第二个例子。我买的那辆二手雪弗莱虽然属于经济型小车,但是配置还是不错的:电脑化控制、音响、巡航等等都有。车里有个屏幕可以自动显示当前机油的品质和寿命:100%是新换机油的时候,0%应该就是糟糕绝顶了。前些天在机油品质大概是62%左右的时候我去一专业店换机油,换完后起动车子,发现机油品质还是62%,没变。当时我猜测也许需要等汽车启动、停止数次后才可恢复到100%,可是当我把车开回家并重新启动后机油品质还是没变:62%。于是我又猜测也许要多等一段时间才可恢复到100%。可是过了几个小时后我进车里看了一下,结果还是没变:62%。随后,我翻出汽车维护手册、找到相关内容、搞清楚相关细节后自己手动把机油品质调到了100%,顺利解决了这个小问题。

我举的这2个例子中,都是由某行业的专业人士在给自己做某些服务,但是这些专业人士都犯了些小错误,或者忽略了一些他们作为专业人士应该注意到的地方:比如说汽车维护专业店的店员不知道新的电脑化控制的汽车换机油后要手动把机油品质调到100%,而修水阀的专业人员居然会把调温水阀调到拧死的地步。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不能全信专业人士,有些事情要相信自己,要自己去主动解决。对我自己而言,有时候我甚至相信自己在某些细节方面比某些专业人员更专业(例如在美国TN签证申请方面等)。

通过这些小事,让我更相信一点的是:自己更主动一点,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解决,可以让生活更顺畅。

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觉得我对生活的态度更主动一些,因此我相信经过数年的努力,我会比好些华人更能在北美扎根下来。我可以没有很好的背景,我可以现在依然在“打拼”,但数年后,我终会获得一份安心、满足的生活状态。

标签:

类别:

谈琐事——保险、受益人及对象

最近一直都是琐事缠身。原因很简单: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尤其是新的国度,总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总有很多新的生活技巧、生活方式等等要学习。这种学习挺花时间,尤其是大多情况下需要自己摸索的时候。

前天(6月19日,周二)晚上,主要在研究填写公司的个人保单以及401k(美国的养老金计划)的事情。

最让我犯难的不是保单的细节,因为之前的一周已经有专业人员来公司介绍过相关信息了。让我感到最犯难的是:填谁作我保单的受益人。

一般而言,由于语言、距离、意外处理手续等诸多原因,直接填中国国内的亲人作为受益人颇不方便。所以,最好要填一个在美国或加拿大生活、并且会英语的人作为受益人(或作为受益人代理)。

但问题是,要填一个在美国或加拿大生活的人作受益人的话,需要知道对方的社会保险号(SIN,social insurance number,加拿大用)或社会安全号(SSN,social security number,美国用,均类似于国内身份证号码的功能)。但在北美,这种个人信息是高度保密的,是不大可能告诉他人的(也许有时候连家人都不例外)。

……

总之,“填谁作我保单的受益人”是一个既让我犯难又让我想来有些郁闷(甚至沮丧)的问题。

反复思量后,我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我姐姐的中国身份证号码及个人信息填了上去。随后,我给国内的姐姐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把她列为我的保单的受益人,并且告诉她保单的保额、以及万一出现意外的话大概如何操作等等……

当我在电话里面提到“意外、万一”这样的字眼的时候,我姐姐说:“不能想、不能想。”

年纪轻的时候,身后的事情谁都不愿意想,但是,在海外,却也不得不想这些问题。其实,我自出国之初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假设我万一出了问题的话,谁来料理我的后事?怎么料理?……这是一个很让我犯难的问题……我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完善的方案出台……

总而言之,我会考虑尽快整理一份紧急联系电话号码及一份意外事件处理的说明文字,发给合适的人(也许就不给家人看了,打击会比较大),也许还会贴在个人百科某个合适的地方。当然,平时的自我保护也是很重要的。

有人可能会说:你活得真累。我会回答:这是我的生活方式,我习惯、我不愿意改。至少,我走南闯北都走过好些地方了,我难道不可以选择我喜欢、我愿意、我习惯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吗?在生活中,谁也不见得比谁更聪明。

 

后续更新记录

  1. 2015-07-01: 删除文字“走南闯北”对应的失效的链接。

标签:

类别:

一件小事——高速公路退款

应一公司邀请,2007年2月1日我去宾州(Pennsylvania,宾西法尼亚,美国东部一州,紧邻加拿大安大略省)匹兹堡(Pittsburgh)面试一PHP程序员职位。

临行前我从网上研究了一下线路,感觉很简单:75号高速、80号高速、76号高速,单程总共296英里 (约476公里)

2月1日午后取了从Enterprise租来的车,一路前行。大约到了俄州(Ohio,俄亥俄州,也就是NBA小皇帝 勒布朗-詹姆斯球队所在地区)后,在80号高速上,先是碰到一个无人值守的关卡,机器吐出了一张票据,我顺手就把它取了;后来又碰到一个关卡,票据被收,并交了7.25美元的过关费。这些行为我都是无意识的,不怎么经过大脑思考。

眼看着我就到了俄州和宾州的交界处,又碰到了一个无人值守的关卡。我在关卡的某个亭子停下,却没见工作人员在里面,只看到工作亭外的机器吐出一个票据出来。我满心疑惑,因为我觉得在这个关卡我应该交钱,既然交钱就该是交给人,而不是交给机器。由于自己见少识寡,反应迟钝,这时候我还没完全意识到这是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收费起点关卡,只给票据不收费(之前我在加拿大开车从来没碰到过高速公路收费站;而且,虽然之前我也曾多次在美国密歇根州的高速公路上开车,但也没碰到过收费站)。
宾州高速公路收费部门给我的退款支票


总之,最后我没取那个票据就直接开车过去了(后面的车排了一路,不容我赖在那里慢慢思考这是怎么回事)。正是这个没取的票据给我后来造成了麻烦。

晚上8点半,终于开到了匹兹堡市。从高速公路下来进入匹兹堡市区前首先要过一个有人值守的关卡。轮到我的时候大妈跟我要票据,我这才反应过来:之前那个票据我是应该取下来作凭证的。

我只好跟大妈说我是从加拿大来的,头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不懂规矩,过关卡的时候没取票据。大妈说没办法,要交罚款,总额20.75美元(而普通过关只要2美元),且要现金。我马上跟着就申辩起来,大妈听了我的申辩后,指点我说,你可以申诉。我交完费,大妈填了一张“顾客申诉单”递给我,说道:三个月内申诉都有效。

此后没过几天我就去了美国西部的拉斯维加斯。再后来由于一直忙于其他琐事,一直等到4月上旬的时候,我才把“顾客申诉单”填了,又补充了一些自己当时汽车加油、高速缴费及宾馆住宿等收据一并寄给了宾州高速公路收费管理部门。

过了些日子,就收到了对方寄来的一张含有18.75美金的退款支票。这让我感觉挺欣慰的。

总结这件事,让我(更)明白了2点:1. 美国的高速公路有的也有收费站;2. 美国国内很多地方还是讲道理的。

标签:

类别:

谈鸡肋服务Skype Pro

今天午后收到Skype(最有影响力的网络电话服务提供商)的广告email,说是Skype Pro(Skype专业版,一种网上电话服务)服务已经可以订购了。

下班后回家后上了Skype官方网站看了一下,其中总结了Skype Pro的六大特点:
  • SkypeIn半价优惠 (More than 50% off the price of SkypeIn)
  • 免费“Skype To Go”号码 (Free Skype To Go number)
  • 呼叫转移 (Call transfer)
  • 国际旅行电话计划 (International traveler calling plans)
  • 免费Skype语音信箱 (Free Skype Voicemail)
  • 配件优惠 (Save on accessories)

我大体看了一下,虽然Skype Pro包月只要3美元,但其中只有“免费‘Skype To Go’号码”这一点我感兴趣,其他5点对我而言都属于鸡肋:“国际旅行电话计划”和“配件优惠”几乎平时用不到;“呼叫转移”和“免费Skype语音信箱”都已经包含在我的SkypeIn服务里面了。顺便说一句,Skype真是黑,SkypeIn电话号码居然涨价到一年60美金,看来我的SkypeIn号码再用一年就要退休了。

“免费‘Skype To Go’号码”号称给你提供一个本地电话号码,然后当你准备打国际电话的时候,先拨这个本地电话号码,然后再拨国际电话号码。也就是说,通过拨打本地号码就可以接通国际长途电话,有点电话卡的味道。

我现在手机打不了国际长途(自己国际电话不多,也就懒得买电话卡),所以拨打国际长途都只通过Skype来网上拨打。但是有时候(比如上班或家里断网的时候)确实也需要使用手机来打国际长途。所以Skype Pro服务所提供的这个“免费‘Skype To Go’号码”对我来讲还是很适用、很有吸引力的。

于是迅即订阅了Skype Pro这项服务。随后浏览了一遍这个“免费‘Skype To Go’号码”的功能,才发现我上当了。首先,这个功能只能拨打一个国际电话号码(虽然拨打次数不限),而且每周只能改一次所能拨打的国际号码;其次,不能拨打中国大陆地区的号码。

于是,我马上又申请了退款。

想想看Skype已经收了快半年的通话接通费(connection fee),再想想看涨价的SkypeIn,感觉Skype随着业务越做越大,价格是越来越贵了。也许是时候考虑蹬掉Skype了。

[补充说明1] 本文仅讨论美国境内的Skype Pro服务,不涉及欧洲的Skype Pro服务。

标签:

类别:

谈PHP——(2)其他方面

* PHP的前途

使用PHP者,大体有2类目的。一是当成饭碗,二是当成兴趣爱好。如果是拿PHP当饭碗,只能说PHP程序员可以拿到一份相对不错的薪水,但可能一般不会太高;如果是把PHP当成兴趣爱好,那又何必管拿钱多拿钱少呢?

我把PHP当成兴趣爱好之一,但同时它也是我目前的谋生工具。

PHP的前途,不暗淡,但也不超级阳光。短时期内,不会走下坡,也不大可能走上坡。就最近几年的趋势,PHP在全球编程语言中按流行程度比较处于第4、第5的位置(前三位依次是Java、C、C++,第四位是(Visual )Basic或PHP。详细排行信息参考此处)。

* PHP技术方面

技术这个问题涉及到太多方方面面的细节。我只提我比较关心的几点细节。我觉得一个PHP程序员需要在如下几点有一定或相当的了解。

以下描述主要针对PHP新手。
  • HTTP协议

    PHP主要还是用于基于HTTP协议的web编程。我一直都怀疑好些PHP程序员对于HTTP协议还不是很清晰。另外,PHP中session的具体工作机制最好理解清楚。

  • LAMP

    LAMP可以理解成Linux/Apache/MySQL/PHP组合的缩写。我个人倾向于使用Ubuntu + Apache2 + PHP5 + MySQL5。

    使用PHP要和Linux/Apache结合起来。在Windows上跑商业PHP程序,那是在糟踏PHP。

    推荐个人可使用如下两种Linux操作系统:Ubuntu或Gentoo。

  • Web service

    我上个星期从UNLV大学图书馆借了一本书《Professional PHP Web Services》,还没看,但翻了一下目录,感觉值得翻一翻。我想应该可以从网上找到这本书的电子版。可以认为所有web/PHP相关的技术都不高深,web service也不例外。

  • 正则表达式

    一句话:学好正则表达式很重要。我觉得正则表达式是编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MySQL

    使用PHP要和MySQL结合起来。也许你不一定需要买一本关于PHP编程的书,但最好买一本关于MySQL使用的书,并且好好读读。

  • JavaScript及Ajax

    虽然我不想提JavaScript(因为它毕竟只是客户端脚本程序),但作为一个web程序员,懂JavaScript是必须的。不过JavaScript精通起来不大容易。

    至于Ajax,虽然看上去时髦,但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Ajax引擎我个人推荐使用Dojo(关于这一点我是经过仔细斟酌的)。

* PHP资源

我自己一般主要访问如下5个PHP相关资源网站。
  • php.net英文版文档

    英文版PHP文档是最好的PHP教程和资源库。

  • PEAR

    PEAR,经典PHP类库。很值得参考。

  • phpclasses.org

    此处有大量的PHP函数库。非常推荐下载、浏览此处的源代码。

    我个人不提倡使用中国程序员写的代码,尤其是各种“站长网站”提供的各种代码。原因在于其中很多个人写的代码编程习惯较差或技术含量太低。使用中国程序员的代码大部分时候无益于提高自己的编程修养。

  • SourceForge.net

    经典开源项目网站,拥有众多最著名的PHP开源项目。

  • google

    任何时候把google列为“推荐网站”之一都是明智的举措。另外也可参考一个源代码搜索引擎koders.com

我个人不常访问其他关于PHP的资源。

* 关于PHP和其他程序语言的比较

个人觉得PHP没有必要非要和其他编程语言作比较。文人相轻不是一种好习惯。

* 其他个人看法
  • 大公司、小公司

    如果个人意愿在于提高自己的技术,我倒建议不要在只有个别开发人员的小公司工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公司缺乏足够的技术交流机会。在稍微大点的开发团队里面,由于开发人员较多,可以从不同的开发人员身上学到不同的知识,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技术眼光和能力。

  • 关于阅读技术类网志(博客)

    我自己不订阅任何讨论技术细节的网志。我觉得订阅那些成天公开讨论、记录技术细节的网志是一件无聊的事情。我觉得如果一个网志津津乐道于讨论技术细节,那就不是网志,那纯粹只是一个个人学习笔记本。这类网志的回忆价值、历史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将逐步消失。所以,像blog.csdn.net这种(含有浮躁的)技术类博客群我几乎不访问。

标签:

类别: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