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

[回国感悟] 离开南京的时候

题记:喜欢一个城市的生活,不是喜欢它表面的繁华,而是喜欢它生活的气息。

从高一住校算起,我已经有13年处于出门在外的状态了,因此对于我的每次回家、离家,家人也都逐渐习以为常了。所以三年前我第一次出国的时候,我没有感觉到多少眷眷不舍和惶然;这次回国的行程中,也没有感到太多的渴望和喜悦,只是觉得一切本来就是那样的,不必为亲人的聚散离合而太过激动或太过伤感。

2006年1月8日一早,我就要离开南京前往上海了,以便从上海浦东机场乘飞机飞回加拿大。因此,可以说1月7日是我此次回国在南京的最后一天。这天我拜访了一位长辈,又赶了两个饭局,当这一切都结束的时候,我乘出租车回一个朋友的家里。坐在出租车上的时候,我这才意识到这将是我在南京的最后一夜——第二天,我就要再次离开这个其实我对它依然怀有深情的城市。

于是,在车上,我抬头失神地望着车窗外,嘴里麻木而又重复地说着两个字:“难过”。旁边的司机看我无聊地念叨这两个字,就问我有什么事情心烦,我说明天我就要离开南京了。

第二天一早,朋友的父亲把我送上前往火车站的出租车,车从莫愁湖沿着虎踞北路向中央门火车站开去。在车上,想着这又将是一次远行,我于是便抬头看着马路两边那些并不很显眼的街景,想多留点印象在记忆里。我忽然想起来,前面离虎踞北路不远就是那个我已多年未曾拜访的高中母校(南师附中),于是我让司机绕道从察哈尔路经过,也就是从母校的门口经过,这样我好有机会看一看那早已大变模样的母校。

临近母校的时候,我让司机慢慢地从学校外围开过去,我从车窗外走马观花地看了下母校的外景。我看到,篮球场西侧的荒树林已经建起了树人国际学校的教学楼;原先的树人阶梯教室已经不见踪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玻璃外罩的建筑物,好像是校史展览室;老的初中教学楼已经被一座新的教学楼替代了……

快要出察哈尔路口的时候,我注意到10年前在路口卖盒饭的那个小餐馆“红霞”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的街头花园。经福建路到达黑龙江路的时候,这条曾经窄窄的马路已经被开拓得很宽。我之所以一直对这条曾经的“小”路印象比较深,也许是因为以前读高三的时候晚上老骑自行车从这条路经过,暗中自作多情地“保护”一个自己暗恋的女孩下晚自习回家吧 :D

南京火车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前上下客的地方搞得像机场一样的气派,让我大开眼界,可惜等我想好好给这个新火车站照个像的时候,我已经身在其中了。我又想起离开南京的前几天南京老乡聚会时杜隽对这个新火车站的一番批评:一个火车站工程市政府扯来扯去居然拖了这么多年才造好……

不管怎样,这次我又要出门了,又要暂别南京了。再见,南京。

[注1] 本文仅为个人生活回忆,并不含伤感成分。

[注2] 本文插图为离开南京前在火车站候车室拍的列车运行信息。

本文成文于 2006-01-18 23:53:57,定稿于 2006-02-07 00:05:32。

类别:

网站变更记录 v2.0.3

恢复一个历史(子)网站:南京师大附中95届高三(2)班 (昔日重来) 网站的内容。

在网志(Blog)页面侧栏增加显示“最新留言”的区块。

类别:

[转] 掏出心来——站在巴金的铜像前

巴金 - 掏出心来每天都会想起巴金,因为每天都要路过巴金的铜像。我供职的这所学校是原东南大学附中(后来的中央大学附中),巴金是这个学校1925年的毕业生,校友们为巴金立了这尊铜像。

对这尊铜像,人们的评论很多,有人认为这是冷峻的巴金,有人认为这是愤怒的巴金,有人说表现了巴金的凝重,有人说这是「巴金在期望」。底座上□刻着巴金的题词:掏出心来。看到这句话,就会想到丹柯擎着那从胸膛里掏出的、燃烧着驱散了黑暗的心。巴金在痛定思痛后喊出这句「掏出心来」,真诚地希望文人不再以瞒和骗混世,人间不再有以逼迫别人说假话为乐的残暴。经历过不平凡年代的人,尤其是一个思想者,大约都会从这句「掏出心来」咀嚼出凝重来。

年轻时读过许多反映地下革命斗争的文学作品,敌人在审讯被捕的革命者时,无论是用「老虎凳」还是「灌辣椒水」就是想逼革命者说真话。人本当说真话,偏偏在黑牢的严刑下要「坚不吐实」。黑暗散尽,天终于晴朗,有人却不愿意说真话了。因为有人不想听真话,说假话也就成了时尚,直至说假话成性,即使你能营造出说真话的环境,让他说真话,他也未必能说、会说了。

中国人相处,感到够朋友,要讲点义气,就会说「我对你说句真话」,说真话就像请客一样,足以表示慷慨。过年说好话(有的地方叫作「年话」),甚至虚情假意,以讨吉利,这无所谓;可是官场积弊,以「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为训条,社会风气必定江河日下。如同「忠厚是无用的别名」一样,真诚和善良也成了「幼稚」的代名词。多少年间,总是说真话者罹祸,动辄沉冤几十年,株连一门,而没见谁因说假话倒楣。这,就是一种最有效的诱导。

站在巴金的铜像前,想起了另一个人,这就是同样在这所校园里读书的巴金的同学胡风,关于胡风的沉浮,似乎不必赘言。七十多年前,他们从这校园里走出去的时候,大约再也没想到各自在晚年回忆一生波澜时,会有那样严肃而沉痛的思考。作为文学家,他们都为「说话」付出了代价。

人的一生很短暂,不要再去操心自己的声音对别人而言是入耳还是不入耳,只要你发出的是真诚的声音;不必再计算自己的荣辱,只要你能想到社会的公正。我的朋友说,他一说假话脸就会红,我祝贺他身心健康,因为很多人早就丧失了这样的生理反应了。一个人有自尊,就应当害怕别人问「你为什么脸红?」,害怕儿孙问「你那时干了些什么」?害怕董狐和司马迁的直笔,害怕后来的杂文家拿自己当例子,害怕被写进后世的教科书……

富有喜剧色彩的故事总是可以随处听到。我常想,我们凭什么要求人家和我们作一样的选择?我们凭什么总以为每个人都会服从生活的公理?我们凭什么总以为都应当一样爱美好、爱善良,只说真话?比如,你有把握能让一个贪官变得纯洁吗?你有把握能让一个名利狂变得淡泊吗?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盲肠,可笑;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小心眼儿,更可笑。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以为所有的人都与你一样率真。我们在这里谈说真话,一定会让一些人有所不快;也许他们又要居高临下地对我们说:「真话并不等于真理!」--不错,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假话肯定不是真理!

[注1] 摘自《南方周末》99.7.9。作者吴非,原名王栋生,杂文家,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是我很尊敬的一位老师,他当时开设的选修课“小说欣赏”令我受益匪浅。敬请参阅作者刘阳的一篇相关文章“关于真话的难题”。

[注2] 今天,尊敬的巴金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举行了。特转载一篇文字,以志纪念。学习巴老的说真话、“掏出心来”的思想。

[注3] 插图摘自龙虎网19日相关新闻“南师附中学生缅怀巴金逝世”。


[补充说明4] 原文标题为“无标题 (2838)”,现改为“[转] 掏出心来——站在巴金的铜像前”。2006-03-19 19:37:20

标签:

类别:

南师附中学生的自卑

中学的时候我们都很年轻,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其实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都自卑,甚至很自卑。

就像我,别的不说,单就成绩而言就一直非常自卑。

其实我高中入学的成绩比较不错,应该属于中上。但是入学的时候我就是搞不懂为什么给我安排的学号是26*!相当相当长的时间我一直以为这是因为我的入学成绩在班上50余人中排名第26!所以一进学校后我就在成绩上首先很自卑!因为以前在小学、初中从来都是数一数二的。

结果这一自卑,学习的劲头也没了,每天随大流上课,却听不懂英语课上、物理课上老师讲的是什么。高一上学期的一次物理测验,因为有几题不会做,考完了我生平第一次没有交卷子。过了2天当张海明老师在课堂上问我为什么没交卷子的时候,我在全班同学面前真是无地自容,其实后来算算我还是得了78分左右的。

高中前2年的生活中,一直不知道自己的成绩究竟处在什么水平,于是总是怀疑自己的成绩不好,总是在每次其中、期末考试公布成绩的时候感到郁闷,感觉到没面子,因为总是比前几名差一截,以至于总是很不喜欢和同学讨论作业、讨论卷子。虽然平时也参加各种活动愉悦心情,但在学习上总是有不自信的感觉,总是心情压抑。

就这样在自卑感中生活了2年多,直到高三开学2个月后才从一次体育运动夺冠中找到自信,才发现自己其实还是不错的。可惜啊,可惜了高中前2年的时光。

我们都很自卑,但那时候我们总是谁也不告诉对方:其实我很自卑。

[补充说明*] 很久以后,我终于弄明白了,我之所以学号是26,是因为我是男生,而且姓殷。而学号是首先按照男女排序,男生在前,女生在后;然后再按姓氏拼音排序。我是男生,而且姓yin,因此几乎排在男生最后面的位置,也就是26号。

[补充说明2] 本文也许有待补充。

[补充说明3] 就算成绩差又怎么样?每个人都有自己闪亮的舞台的!

标签:

类别:

巨搞笑的jiaoyou8

jiaoyou8搞笑的事情太多了。不过呢有的我暂时不方便贴出来(虽然我已经整理好了)。就说这几天的两件有趣的事情吧。

第一件事情:

大前天,“晚上10点多,上jiaoyou8上面逛逛,用搜索器搜索那些打算寻找终身伴侣的MM们,搜到一个以前没发现过的MM。翻开资料一看,哟嚯,发现居然是一个南京的年轻MM,比我小5岁,而且还有MSN的联系方式。于是顺手就把她加到MSN上,MM恰巧也在线……

跟她聊了好一会,最后她告诉我说,她居然和我高中的生活圈子有着相当的联系,而且在5年前就对我在网上的行踪相当了解!因此当我在MSN上一加她的时候,她就大概知道我是谁了!

第二件事情:

今天早上一个MM兴奋地在jiaoyou8给我发了个email: "I am from nanjing too.:)"。我一看,一个纽约的小MM,而且居然没有加我为好友!于是我没好气地回email道,“老乡还不加我?”。

傍晚上线,哟!这个MM已经把我加为好友了。于是访问她的个人信息和照片,果然是个不错的MM,一想到美国的那帮狼们,不由得对MM怜惜地说,“在外地好好照顾自己哦,……别给男孩子骗了感情”。这样两个人又来了两个回合的email,MM给我来了个惊天email:“师兄啊。你毕业的那年,我刚进校。”原来是我高中的一个小师妹,而且还跟我在渥太华的师弟是同一届的!

总结:

善哉善哉,我只能庆幸我没有对小MM们说什么不妥的言辞,不然以后我就无颜见南京的父老乡亲啦 :D

类别:

南师附中人在加拿大

暂局限于95届。

* 安大略省渥太华市 (Ottawa)

*** 李亮,95届初中,98届高中

* 安大略省多伦多市 (Toronto)

*** 潘卫,95届高中。

*** 于江,95届高中,于2005年7月定居多伦多。

*** 王立吾,95届高中,将于2005年11月定居多伦多。

*** 庄志清,95届高中,目前不确定是否仍在加拿大。

*** 朱峰,95届高中,已于2003年底移居美国加州。

* 安大略省温莎市 (Windsor)

*** 殷德敏,95届高中。

*** 张海伦,95届初中。

类别:

360度看高中母校

我的高中母校是南师附中。

用“母”字来修饰自己曾经就读过的学校,足见“母校”一词在校有心中所应占有的分量。自高中毕业以来,我一直以母校为荣,对母校有着相当深厚的感情。高中母校,(几乎)是我一辈子都难以割舍的一份情怀。

对于子女来讲,母亲往往是完美的。对于我来讲,高中母校也曾经是极其完美的,我曾几乎找不到母校可以让我挑剔的缺点。然而,最近半年来,我逐渐觉得,母校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完美。

比如说,母校现在的育人目标是“培养‘领跑的人’”,即“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创造性人格特征的人”。在我看来,这个要求对部分学生适用,但并不是对全部学生适用。如果学校以此目标来要求学生,未免对于某些学生来讲不公平。就像培养一个小孩一样,在他还没有选择能力的时候就被父母要求背唐诗、上小提琴班、学外语等等,这种做法对小孩不很公平。这个世界,占绝对多数的是普通人。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讲,大家都是普通人,不能用杰出人才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他们,或者试图把大部分普通人塑造成杰出人才。

的确,附中曾经出过极多的优秀人才,但是纵观历届在各个岗位上工作、有所作为、有所成绩、有所成就的毕业生们,他们会用(类似)“以天下为己任”这么高的一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吗?他们会有各自对人生不同的理解,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座右铭。在他们按照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而生活、工作的过程中,他们为社会做出了他们出色的贡献。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套用像“以天下为己任”这类有些玄乎的口号来作为自己的人生动力的。

以天下为己任”,作为政客的政治口号也许合适,但是对于芸芸大众,这个要求太高,高得有点虚。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要求所有的学生要“讲文明,懂礼貌”,但是我们不可以要求所有的学生要“以天下为己任”。对于我来讲,我也期望自己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但是要我做到这一点,太难太难。现实地来讲,我无法按照这个标准去做人,我所能做的估计也就是努力做个诚实、可靠的人,做个好人,仅此而已。

在我看来,母校现在的功利色彩比较明显。但我举上面这个例子,并不是要说明我的“母校现在的功利色彩比较明显”。而是通过这样的一个事例,讲述我对于生活的一个感悟:客观、全面、冷静地看待一切人和事物,包括最亲密的。

标签: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