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湾区整牙记

一、相关背景

以前我的牙齿并不齐整:右上有一颗比较明显外突的虎牙,笑起来的时候能明显看到,因此我一般避免大笑;另外,下面的门牙也不够整齐,只是没有上面的虎牙看起来明显而已。因此,我一直都有整牙的想法,只是多年来工作、生活等时有变动,所以一直拖到2013年下半年才开始整牙。

从2013年10月31日戴上牙箍,到2016年4月5日取下牙箍,前后历时两年半。整牙结束到现在也已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写下了这篇文字,记录自己在美国整牙过程中和此后的各种心得体会和感受,供需要整牙、尤其是在北美整牙的朋友们参考。

请注意本文讨论的案例是成人(35+)整牙。

二、前期咨询

2007年到美国拉斯维加斯工作后,我先后拔掉了全部三颗智齿。这三颗智齿的拔掉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自此以后我再没有牙疼的经历。与此同时,我开始考虑整牙,并去了本地一家整牙诊所咨询。医师当时对我说的是:整牙费用5000美元,为期两年,两年期间要定期来诊所,因此两年内我最好不要离开拉斯维加斯。由于当时我不太喜欢拉斯维加斯这个城市,因此也就不能确定我是否能在那个城市呆满两年。基于这一点的考量,当时我就没有再考虑在拉斯维加斯整牙了(实际上我前后在拉斯维加斯这个城市居住了超过三年半的时间)。

几年后我来到美国加州北边的硅谷,在辗转换了两家公司后,我后来接受了Visa提供的职位,并且打算长期在Visa工作,不想再轻易换工作了。在此前提下,我又开始考虑整牙了。

通过在yelp网站(类似于国内“大众点评”的一家网站)上对比,我划定了湾区几位评价不错的整牙医师,分别和他们预约进行评估。

第一位是位女性医师(后文为了方便将通称其为“女医师”),就在山景城(谷歌总部所在的城市),yelp的评价属于顶级好的那种。这位女医师给我推荐了两种疗法。牙箍(braces)6800美元; 隐适美(Invisalign)7300美元。她明显强烈建议使用隐适美,疗程两年,每两个月去一次诊所(注:此为印象中的频率,也许不够准确)。

第二位是位头发已经白了的老医师(后文为了方便将通称其为“老医师”),在东湾,也是yelp评价相当好的那种。他只推荐我做牙箍,价格大概和女医师差不多,疗程两年。不过,由于我下面的牙齿不够整齐且互相拥挤,他需要拔掉我下面的一颗门牙以便给出足够的空间排齐下面的牙齿。我问他治疗结束后牙齿会看着整齐么(毕竟要拔掉一颗门牙),老医师说没问题。此外,老医师还要求我在整牙治疗开始前做一些相关的牙齿治疗(忘了,可能是根管治疗等),因为整牙期间就不好做其他相关的牙齿治疗了。

第三位是位女性医师,在半岛的San Mateo行医。报价7000美元,疗程大概需要一年半到两年。对于这位女医师我已经没有太多印象,因此不再赘述。

第四位是位华人医师,在半岛的San Mateo行医的Dr. James Chen。他在yelp上的评论不错,只是评论的人数和前两位相比少了很多。Dr. Chen给我的治疗方案是:用牙箍并且拔掉四颗第一小臼齿;疗程两年,每个月去一次诊所。Dr. Chen的治疗方案有些让我感觉比较大胆也让人感到有些兴奋。试想一下,有多少医师可以不顾可能丢失客户的风险跟你说我要拔掉你四颗牙齿?我问Dr. Chen为什么要拔掉四颗?他说首先是牙齿排齐的话需要有空间;其次,为了对称的考虑。(这里我想补充一点:Dr. Chen当时跟我说要拔掉的四颗牙齿是四颗第一小臼齿。在写本文的时候,我上网查了一下,拔第一小臼齿是常见的整牙手段之一。后来的结果证明这种手法对我是正确、良好的)

比较三家以后,我当时就决定选择了Dr. Chen。这基于好几个原因:

  • 首先,隐适美属于比较新的技术,相对而言,我更相信使用已久的牙箍。在我看来,隐适美的出现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客户希望在治疗期间能够依然有一口外观白净舒服的牙齿,但对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整牙本身,而不是治疗期间的外观感受。至于其他方面,我没有发现隐适美有明显优势的地方。所以,在隐适美和牙箍之间我选择牙箍。
  • 女医生全程没有和我讨论过牙齿排齐以后可能外突的问题,在我看来她的考量不够充分。老医师确实提到了要拔牙齿的问题,但是他只拔了一颗,从对称的角度来讲,不够好。最后,从治疗方案的大胆方面来讲,我更青睐更有勇气跟客户说拔掉客户四颗牙齿的医师。
  • 首次评估是免费的。在首次评估中,Dr. Chen对我的牙齿拍片并和我做了具体分析。老医师也对我的牙齿拍片并做了相关治疗方面的分析。女医生只是通过视觉看了一下我的牙齿,没有拍片。
  • Dr. Chen的治疗方案是每月去一次。频率上是最高的(老医师的去诊频率记不清了)。
  • 在三个人当中,Dr. Chen的价格有优势。

就个人的首次评估的体验而言,Dr. Chen优于老医师;老医师优于女医师。女医师名气最大,但评估细节和治疗手法选择相对而言感觉最差。

所有的报价都包含了治疗期间的所有费用,包括治疗完成后制作保持器的费用、以及随后一年的回访(如果需要的话)。这些报价不包含治疗开始前的洗牙或牙洞处理(如果需要的话)。有的牙医会提供一些折扣,比如说,如果你一次性支付全部治疗费用的话,价格可以有优惠。

三、治疗过程

整个治疗期间,大体上每四个星期我会去见一次Dr. Chen。治疗过程的好些细节我记得不太清楚,只说几点印象比较深刻的。

一是医师处理手段多样,并非只是戴个牙箍那么简单。整个整牙期间医师会使用调整牙箍、使用松紧带、戴牙垫等多种手段调整牙齿。

二是整牙有助于减肥。治疗期间,好些以往喜欢吃的(例如排骨、鸭肉、开心果、瓜子等等)难以再吃了,水果(例如苹果)什么的如果不切的话都啃不动。整个治疗期间我吃的最多的是豆腐等比较松软的食物,所以有时候跟朋友们开玩笑说我现在专吃软饭。印象中最惨的一次是有天去拜访Dr. Chen,他给我的上下大臼齿之间戴了牙垫,以防止我上下牙能够接触、咬合在一起。这直接导致此后整整一个礼拜我根本没法咀嚼任何食物,主要是靠喝稀饭来填饱肚子,有时候没兜好的话稀饭都能从嘴里流出来。

三是要相信医师,不要对牙齿松动过于紧张。我其中两颗牙齿的矫正距离比较大,有一个礼拜我忽然感觉到其中一颗牙齿有些松动(用舌头推动的话能够感觉到),这让我非常紧张,跟医师联系,医师改天看了后让我放心。后来这颗牙齿也没啥大事,现在也都好好的。

大部分医师的疗程建议说的都是一年半到两年(18个月到24个月),我前后历时近两年半(不含上牙箍前的前期准备时间和取下牙箍后戴矫正器的时间),比医师们预估的时间都长。成年后再整牙,疗程长点稳点的话,对于牙齿保护有利。

四、后续护理

取下牙箍后,还需要戴上几个月的保持器。保持器非常重要,要天天使用,尤其是取下牙箍后的前六个月。关于这一点,也可以在其他整过牙的人士那里得到印证。Dr. Chen对我的建议是:取下牙箍后的前三个月每天除了吃饭刷牙之外都要戴;三个月到六个月期间只需要晚上睡觉戴;六个月后可以不戴了。不过,我的使用经验却略有不同。刚取下牙箍的那几个月,自己牙齿还比较松动(实际上,在取下牙箍十个月后,有一次我还能感觉到其中一颗位移最大的牙齿稍许有点松动,如果用舌头推的话),如果有一两天没戴保持器后,再次戴保持器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个别牙齿会有位移,而这种位移很容易造成牙齿不齐。我是一直戴到了13个月左右(后期只是晚上睡觉戴保持器)才感觉到自己的牙齿基本稳固了。因此,我建议在在更长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戴保持器,而不是仅仅戴前六个月。事实上,后来我的牙医跟我说,我(这辈子)以后应该一直戴保持器,这样对我的牙齿有好处。我也打算接受牙医的建议,保持器会一直戴下去,虽然只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戴。

当时Dr. Chen跟我说保持器每天用水清洗就可以了,但我发现这种保持器容易形成牙垢且不易清洗。后来我从亚马逊买了盒清洁药丸(CleanGuard Nightguard Cleaner,100粒一盒),发现这个清洁药丸非常好用,可以把保持器清洁得很干净。

整牙结束半年后,我回国探亲,忘了带保持器回国。于是在国内又做了一个保持器。国内的保持器和美国的保持器材质有区别。Dr. Chen的保持器保持牙齿形状的力量强,但影响说话;国内的保持器是透明的,不影响说话,但力量弱些。对于我个人,我更倾向于使用Dr. Chen的保持器,因为可以更有效的保持牙齿形状。

五、其他相关经验总结

1. 由于整牙治疗时间较长(大约两年),因此最好在工作相对稳定的期间进行。在整牙过程的后期,我已经从美国移居加拿大,因此最后三个月每个月我都得从加拿大飞往美国加州去见Dr. Chen。

2. 我曾经在某个电台听到过只需半年疗程的整牙广告,乍一听还是非常让人心动的。但是,牙齿每个人只有一套原装的,整牙不应以伤害自己的牙齿为代价,这种疗程短的整牙虽然可以短期把牙齿位移到位,但是对牙齿的伤害应该也是比较大的(而且是不可逆的伤害),所以我很不推荐这种做法,尤其是不推荐35岁以上的人采用这种疗程。

3.找个好的牙医,定期看牙医、洗牙;常用牙线。我自己使用普通牙刷老是刷不好牙齿,导致前几个月不得不补了三颗牙的牙洞。现在我用的是Philips Sonicare DiamondClean的电动牙刷,感觉非常好,可以刷得很干净。推荐使用。

标签:

类别:

记在加州第二次交通违规上庭

没精力详细写下,就用流水账的形式记录过程、分享有关经验教训。

  • 2014年10月26日:周日晚,在101高速Redwood City路段,被后面跟上来的警察拦下。警察告诉我说哥们你的车没续费吧?车牌上的sticker过期了都。我心里说你跟我开玩笑吧,我记得几个月前我就续费过了。警察说我先给你开个罚单,回头你去交管局把有关证明拿了去法庭跟法官取消罚单云云。领了罚单后把罚单塞在车里然后走人。

    后来看了下,罚单的截止日是2015年1月8日。该日之前要和政府部门联系处理罚单。
     

  • 紧接着第二个周末,又在Redwood City附近被警察拦下来了,还是说我sticker过期的问题。我拿出一周前拿到的罚单说我已经知道这事了,这是个误会,我已经跟交管局预约要去解决这个问题了。警察大哥还比较友好,没给我再开罚单,只是叮嘱我早点去交管局把这事搞定。
     
  • 2014年11月17日:按照之前在网上和交管局的预约,去交管局说我之前交费了但是没收到sticker。工作人员让我交了19块钱,领了新的sticker。随后把sticker贴在车牌上避免下次再被拦下。
     
  • 2015年1月5日:赶在1月8日截止日来临前,该日在网上提交一份罚单延期处理的申请,新的截止日是2015年2月9日。延期的主要原因是自己觉得一直忘了跟交管局拿份关于sticker的有关证明材料(其实是因为自己对怎么正确处理这个罚单没有思路)。
     
  • 2015年2月9日:在新的截止日来临时,早晨去Redwood City的交通法庭预约罚单的出庭日期,约在了4月6日。没在网上预约的原因是网上只能预约到的我回国期间的时间。
     
  • 2015年4月6日:上庭。没有准备任何材料,只打印了之前在交管局交费的有关收据。

    上庭后首先没有做对的一件事情是:自己没有签署该次上庭有关材料(其他上庭的人员都签署了)。临时补签了一下,耽误了些自己的时间。

    法官不接受我准备的有关收据,告诉我说如果要取消罚单我需要和相关警察联系取得他们的认可云云。自己估计到因为我没有走规定的流程所以该次上庭不会有结果后,我跟法官询问是否可以延期再上庭。法官让我5月4日再上庭。
     

  • 2015年5月7日:忙忙碌碌间,该日忽然想起来自己错过了5月4日的上庭。于是上网看了一下自己的罚单处理状态,居然可以再申请一次开庭。新的开庭时间定在6月15日。
     
  • 2015年6月11日:该日去交管局花了5块钱打了一份车辆的缴费记录清单,随后去高速巡逻部门,请警官签字盖章同意取消罚单。

    我的习惯是所有材料保留电子版,所以见警官的时候是在手机上给他看扫描后的罚单(原件在我用电脑扫描保存后已经撕掉了)。警官问你为毛没有保留原件?你知不知道要原件??我只能说很抱歉,我不知道。警官还是比较友(sheng)好(qi)地从他们的档案里面找到那份罚单复印一份签字盖章了给我。
     

  • 2015年6月15日:上庭,出示警官盖章签字的文件,交了25块钱的有关费用,罚单取消。

类别:

记在加州第一次交通违规上庭

2013年10月16日,我曾骄傲地在Facebook发贴说:大叔我已经四年没吃交通罚单了!岂料话音落下仅两个月后,就被电子眼拍到闯红灯了,并且随后收到了一份价格不菲的罚单。2013-12-23 交通违章 照片3

当时的大概情况是:圣诞节前某个工作日的中午我开车出来(可能是去办私事),途径本城一主要路口的时候,眼瞅着信号灯还是黄灯,但等我过去的时候已经变红了。

这张罚单的罚款金额是我个人遭遇过的史上第二高,其面额比我实际缴纳过的排在其后的所有罚单的总和都还高。面对这么贵重的一张罚单,我可不想轻易掏腰包。由于这是我在加州吃的第一张交通罚单,自己没什么经验;网上考古了一下,也没什么特别好的对策可以借鉴,于是我打算把这事先拖着。

罚单规定必须在某日之前作出回应。拖到了截止日期到了的时候,我在网上申请了一次免费的延期。到了新的截止日期又到的时候,我去了一次罚单交费处,要求上法庭,并交了保证金。两个回合下来,这张罚单拖了近半年才开庭。当然我还可以继续拖,但没什么意义,而且这些时间以来我已经大体想好该怎么应对以尽量减少罚金了。

定好的开庭日子是本周三下午五点半,我提前了半个小时到法庭去报道。到法庭报道的时候我颇有些吃惊:除了零零星星的三四个值班的法警外,只有我一个人来报道,一瞬间我甚至以为自己记错时间或者走错地方了。回想以前在加拿大和拉斯维加斯上庭的时候,每每浩浩荡荡至少二三十个被告一个个过堂;而在加州这里,过堂的人居然如此少,难道大家大多都是直接交罚单?乘着法警核对我名字的时候我瞄了一眼上庭名单,貌似被告确实很少,这场总共也就只有四个。

过了安检进入等候区后,离开庭还有20多分钟,我坐在一角独自玩起了手机。过了一会来了个警察,后来我估计他是个交警,作为证人来上庭。又过了一会,来了个西装革履的白人,很热情地和交警及其他法警打招呼、自我介绍、寒暄并打成一片。后来得知这白人是个律师,估计是为某个嫌犯来出庭的,而他面对的证人貌似就是这个交警。2013-12-23 交通违章 照片1

等开庭时间到了的时候,四个被告貌似也才只有两个来报道:我和那个律师所代表的被告。我先进了法庭,找个位置坐下后定睛一看,庄严肃穆的法庭里只有三个工作人员:一个法官、一个女书记员和一个法警。

未几那个律师和交警说说笑笑的也进来了。虽然我对律师挺感冒,但不得不承认这律师挺厉害。那个交警后来的各种肢体语言都在表示他会对他们之间的案子作出妥协,并且在开庭审理前交警就提前离开了。看起来法官也认识律师,两人叽里呱啦交流起来,三下两除二就把他们的案子讨论完了。眼瞅着该轮到我了,这律师貌似偶然又想起什么似的,和法官开始讨论另外一个不在列表上的案子……当讨论一时没有结果的时候,律师就知趣地站到一边去,等候我的案子开始审理。这下,大叔我该上场了……

我给自己的罚单定下的辩护策略是:认罪并要求解释(plead guilty with an explanation)。解释的理由有两条:首先,坚决不承认闯红灯,而是闯黄灯;其次,黄灯在即,立即刹车不安全,尤其是自己过去有过两次类似的遭遇导致被追尾(其中一次甚至造成自己车毁人未亡的惨剧),所以为了安全起见闯了黄灯。

令人诧异的是,我的案子审理出奇的快。当我站到被告席上的时候,法官就告诉我:“警察没来,你的案子取消了。”由于从来没有过这么好的运气,一瞬间我都不敢相信,喏喏地问一句:“也就是说我可以直接走了?”一旁法警看我一脸茫然傻傻的样子,就又跟我解释了一遍,然后我开心地说声谢谢就走了……

我离开的时候,那个律师还在一旁等候。后来我想,他在和法官就程序之外的案子讨价还价没有结果的时候,没有放弃,没有走掉,而是静候一旁,应该是想等我这个旁人的案子审理完毕后、现场再没有任何其他闲杂人等后继续单独和法官讨论以达成某些协议。如果我要雇律师的话,那个律师是我的首选之一。

类别:

沉默不是一种美德

【前言】北美主流夜间脱口秀《鸡毛秀》发出了“杀光中国人”的言论,激起全美华人无限愤怒,相约11月9日全美华裔示威游行。此文仅就旧金山地区的华裔示威游行的组织活动而作的事后感想,并发布在Facebook网站相关事件中。

此次旧金山抗议示威的组织准备,也就是在买买提(mitbbs.com)三藩版的版主等一呼百应之下开始的,前后只有短短四天的时间。今晚全体车长等聚餐交流的时候,我才发现,除了我以外,貌似没有一位是Facebook的活跃网友,其他车长几乎全是买买提三藩版的网友。

这次APAPA大力协调各项工作、募集了资金支持游行,尤其是准备了11辆大巴(每辆都需要1000多美元)。由于有了APAPA的支持,得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准备到11辆大巴并把550名左右的朋友安全、准点地送达游行现场。而且,APAPA通过他们的社会关系,联系了好些政界人士出席抗议活动并发表演讲。如果没有APAPA等华人团体的支持,这次示威游行的声势游行肯定没有那么大。

自4月份开始主玩Facebook以来,最近半年多和Facebook认识的朋友们吃喝玩乐,很是开心、逍遥。但我在想,除了吃喝玩乐,我们是否也要有些明确的立场、有些作为。Facebook湾区华人网友这么多,结果这次示威组织筹划的主力军全都是买买提三藩版的。我们可以继续吃喝玩乐,但我们也要关注自己族裔的权益和利益,该出声的时候就要出声、该站出来的时候就要站出来、该捐款就要捐款、该团结的时候就一定要团结。

沉默不是一种美德。

类别:

[转] 我们要想的远一些,看的广一些

【前言】我的个人网站极少转发别人的文字(在我能够回忆起来的印象中,我只转发过一次,而且是关于对我个人的评价的)。但是这一篇来自买买提三藩版版主DOD0的帖子,是如此打动我的心扉,以至于我无法不转。我还没有那份荣耀拥有自己的小孩,但是我愿意为我们华裔的后代的幸福而呐喊、而努力。

此文背景为:美国一间晚间娱乐秀Jimmy Kimmel Live!(鸡毛秀)2013年10份的一期节目传播要杀光中国人的信息,激起美国华人无限愤怒。为此,湾区华人相约举行大游行,反对种族歧视、反对对小朋友们误导性的教育。

很多年了,在好莱坞所有的电影、电视节目里,华人一直是丑陋、萎小、软弱的形象,别告诉我这是无意的、不小心安排的。

我们容忍,附和,我们跟着违心的笑,努力去学英文,把那最后一点口音抹掉,我们试着去理解,没有用。

对华人的侮辱、攻击变本加厉,隐形的、明显的欺榨到处可见,我们的孩子自己比拼自己人,别人轻轻松松升学、就读、提升。

我们不要骗自己了,在职场,在学校,在社区,华人的印象是什么?是温顺、善良、柔和、服从,其实就三个字:好欺负。我们打破头抢所谓的好学区,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名校,其实我们挤得是自己人的资源!有太多不公平的政策,逼的我们自己窝里斗,向别人献媚。

你自己跪下,就不要怪别人踩到你头上。

当你的小孩儿在幼儿园被人欺负、推到在地,撕破衣服抢走玩具的时候,想想那句话“杀光中国人”。

当你的孩子在中学里被人喊 CHINK GEEK 孤立无援的时候,想想那句话“杀光中国人”。

当你变老步履蹒跚白发满头走在街上时被人抢去手袋、钱包的时候,想想那句话“杀光中国人”。

这个社会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如果你不站出来为自己的尊严斗争,不要指望别人会施舍给你。

今天你不站出来大声喊,以后就要跪下去很久。

一个华人的声音很弱,十个华人的声音可以传遍街邻,一百个华人可以可以把声音传遍城市。

我们要的是一万个华人喊出来!

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可以不忘记。

未来发生的事情,我们也许看不到,但是可以预防。

今天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采取行动,改变轨辙。

10月28日,请你来到旧金山街头,让这一天变成我们觉醒的日子!

标签:

类别:

阅读感悟 - 关于三权分立

我最近半年左右有好些感悟,会慢慢抽空写下来。
 
今年美国国庆节的那个长周末(7月4日左右),我去内华达州的首府Reno呆了4天。我是吃不来除中餐以外的各种食物的,所以吃饭的时候我主要去市中心附近的台湾餐馆“台北101”(以及东北部一间韩国餐馆),一边吃饭一边用手机翻《维基百科》(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在无聊的时候看维基百科来打发时间)。
 
那几天我经常在维基百科翻阅的就是关于美国三权分立原则、美国立国之初的一段历史、以及美国最高法院的一些著名案例的判决。在那几天的随手翻阅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美国最高法院做的各种判决:
 
  • 有关黑人权益的判决
    • 斯科特诉桑福德案(1857):如果没有后来的宪法修正案,该案的判例将决定黑人一直处于次等地位,即使奴隶全部解放也不能改变。该案的判决严重损害了美国最高法院的威望,更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关键起因之一。该案的判决不符合历史潮流。
    • 普莱西诉弗格森案(1896):对此案的裁决标志着黑人和白人之间“隔离但平等”原则的确立。
    • 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1954年):终止了美国社会中存在已久白人和黑人必须分别就读不同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现象。
    • 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1966年):防止警方刑讯逼供、屈打成招的判决。也是著名的米兰达警告(Miranda Warning)的来源:“你有权保持沉默,否则你所说的一切,都能够而且将会在法庭上作为指控你的不利证据;审问之前,你有权与律师谈话,得到律师的帮助和建议;你有权请律师在你受审问时在场;如果你希望聘请律师但却雇不起,法庭将为你指定一位律师。”
  • 有关同性恋权益的判决: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美国的政权架构很稳固!在三权分立这个体系下,虽然行政(总统)、立法机构(国会)经常干些鸡鸣狗盗之事(例如小布什领导下的伊拉克战争等等),但是,作为司法机构的美国最高法院,虽然也时不时做些错误的判决(例如“斯科特诉桑福德案”),但从大的潮流来讲,美国最高法院做的判决都是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合乎人权、合乎自由的。因此,哪怕行政、立法机构时而做些让人讨厌的事情,但是在这个三权分立的架构下,行政、立法机构还是无法肆意乱来,而且整个社会政策是逐步朝着更尊重人权的方向进步、发展的。
 
想想中国历朝历代,纵有英雄无数,各种内宫、外戚、宦官、藩镇等乱政之事却存出不穷,没有止境。因此,我看好美国的政治制度,也愿意在这种制度下生活,虽然它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完美的。

类别:

如何避免广告电话及垃圾信件等

== 讨论范围 ==

本文针对美国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作,所述话题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区居民。

== 预备知识:什么是opt-in与opt-out ==

Opt可以理解为“选择”的意思,是个动词。Opt-in就是加入某个邮件列表、某项服务的意思,而opt-out就是退出某个邮件列表、某项服务的意思。这两个单词多用在广告信件、广告电话等方面,询问客户是否愿意继续接到相关的广告推销信件、推销电话等。

在美国,opt-in往往是自动的,而且具有“连坐”性质。举例而言,如果你在某机构申请了一个信用卡,那么你的个人资料将进入各信用报告机构(Credit Reporting Agency, CRA,主要指三大信用机构Equifax、Experian和TransUnion),随即你将自动进入(opt-in)与各信用机构有业务往来的公司的推销业务的推销对象名单中。

但是,opt-out并非是自动的,而需要客户主动申请才行。而且,每次申请opt-out后的有效期大多只有5年。5年之后如果不继续申请opt-out,将再次进入opt-in这个游戏环节中。

(我以前不知道这两个单词,直到到了现在工作的公司后才知道这2个单词的含义。因为我们公司是做网上在线贷款的,也有opt-in方面的服务和业务。)

== 前奏 ==

昨天(周五)晚上,趁着微波炉在热饭的空当,我下楼去信箱取信,结果只有一封兜售信用卡的垃圾信件。回来吃饭的时候,闲着无事,就把那封兜售信用卡的信件拿来读读。该信用卡所提供的服务是我所见过的最糟糕的,属于从穷人手里抢钱的那种信用卡。我能收到这种垃圾信用卡,说明我(之前几个月)在美国还处在信用记录不佳的阶层。

吸引我眼球注意力的是,信件正面中提到“可参考信件背面的‘Prescreen and Opt-out Notice’了解详情”。我对垃圾信件是很讨厌的,于是便翻到信件背面想了解如何才能够opt-out(退出接受该广告信件的服务)。

在信件背面中某处写道:“……因为(相关信用机构提供的关于)你的信用报告满足此项服务的有关标准,因此我们向你提供这份服务……如果你不想继续接到本公司及类似公司的服务,可以联系三大信用机构,其电话及地址为……”

于是我就想到,我应该去三大信用机构的网站上去查查,看看如何避免继续接受这类垃圾信件。进一步地,我应该在网上查查,看看有哪些途径可以让我最大限度地避免接到这类信件及电话。

== 在美国如何避免广告电话及垃圾信件等 ==

今天(周六)早上,上网查了查opt-out的相关信息,结合个人经验,总结如下。

  • 电子邮件推销(垃圾邮件)

    在美国,大部分帐单等都是可以网上支付的(我似乎已经好几个月没去银行柜台了),因此需要在各公司、各机构进行网上注册。对此有两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是:在银行、贷款公司、保险公司、手机公司、电话公司、水电公司、在线商店等网上注册的时候,一定要取消掉“接受推销性质的电子邮件”之类的选项。

    有的网站在注册的时候并没有提供“接受推销性质的电子邮件”之类的选项让用户选择,但是默认是让用户接受这个选项了的。这类做法通常是合法的,因为其合法性在“用户合同”中某一不起眼处有所描述,而用户往往没有耐心仔细阅读完“用户合同”。

    因此,我的第二条建议是:在某机构或公司网上注册后应马上登陆进去,浏览各个菜单,见到有“接受推销性质的电子邮件”之类的选项的话马上取消掉。希望你不要觉得这个做法浪费时间,因为你是在花费少量的时间来节省以后用来阅读垃圾电子邮件和垃圾信件的大量时间。

    为什么我强调要“马上取消掉”呢?因为这些提供opt-in服务的公司之间的客户电子邮件列表、客户资料是互相关联的(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连坐”性质):你在一家公司注册的电子邮件、个人资料会被其同盟公司使用,甚至被兜售给其他不相干的公司(opt-in是不少公司的业务之一)。这些公司的网上信息传递通常是每天(至少)传递一次。如果你不马上取消掉的话,那么在24小时内,你的注册信息(包括年龄、住址、生日、电话等)可能就已经被散布给好些别的公司了,此后你再想取消的话,为时已晚。

  • 美国邮政服务的信件推销

    主要包括两类信件:信用卡推销信件和直销信件。

    • 信用卡推销信件

      美国国家信用局(The U.S. national credit bureaus)提供一个免费电话1-888-5-OPTOUT (1-888-567-8688),可以用来取消所有预批准的(pre-approved)信用卡和保险服务方面的推销信件。另外,也可以在OptOutPrescreen网站上进行同样的操作。

      需要提醒的是,通过该网站在线取消此类推销信件,有效期只有5年。因此每5年都需要再次登陆该网站(或打电话)取消此类推销信件。不过,你也可以用写信的方式来永久性地取消此类推销信件。

    • 直销信件

      如果你在美国直销协会(the Direct Marketing Association (DMA))注册opt-out服务的话,你可以5年内不收到该协会相关公司的直销信件(但你依然可能收到那些未在美国直销协会注册或未与之有合作的直销信件)。可在“此处”(DMA Consumer Assistance网站)进行相关opt-out操作。

      该项out-out操作需要支付1块钱的手续费,可用信用卡支付。这个(使用信用卡支付的)手续费的目的在于验证你的真实身份,以及防止欺骗行为。

  • 预选(prescreened)信件

    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The Fair Credit Reporting Act (FCRA))允许商业机构使用信用报告机构(CRA)提供的个人信用记录来筛选消费群并推销其产品及服务(这被称之为prescreened solicitations)。同时,该法律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机制,使得消费者可以将其名字从信用报告机构兜售给推销公司的消费者名单中去掉,以此来拒绝接受该类推销。有关机制已在前面“信用卡推销信件”章节作了相关介绍。

    但这并不能保证消费者不再收到任何推销电话、推销信件或推销电子邮件,因为相关推销公司依然有可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消费者资料。

  • 电话推销

    美国联邦政府已经于2003年成立了国家谢绝来电登记处(National Do Not Call Registry),用于避免个人受到过多的广告电话骚扰。

    可登陆DoNotCall.gov进行相关操作,或者致电免费电话1-888-382-1222。登记有关个人电话后,可保未来5年内降低受到广告电话骚扰的可能性。

    2007年2月19日之前,我的SkypeIn电话曾经常受到某公司的推销电话骚扰。该公司的电话是保密的(来电显示上显示不出其电话号码),因此无法把该公司的电话号码列入黑名单屏蔽掉。后来,我于2007年2月19日在DoNotCall.gov网站注册了我在美国所有的个人电话号码,此后几乎再未收到不必要的推销电话骚扰。

== 参考资料 ==
  • 维基百科《Opt-out》一文(英文版)。

标签:

类别:

一件小事——高速公路退款

应一公司邀请,2007年2月1日我去宾州(Pennsylvania,宾西法尼亚,美国东部一州,紧邻加拿大安大略省)匹兹堡(Pittsburgh)面试一PHP程序员职位。

临行前我从网上研究了一下线路,感觉很简单:75号高速、80号高速、76号高速,单程总共296英里 (约476公里)

2月1日午后取了从Enterprise租来的车,一路前行。大约到了俄州(Ohio,俄亥俄州,也就是NBA小皇帝 勒布朗-詹姆斯球队所在地区)后,在80号高速上,先是碰到一个无人值守的关卡,机器吐出了一张票据,我顺手就把它取了;后来又碰到一个关卡,票据被收,并交了7.25美元的过关费。这些行为我都是无意识的,不怎么经过大脑思考。

眼看着我就到了俄州和宾州的交界处,又碰到了一个无人值守的关卡。我在关卡的某个亭子停下,却没见工作人员在里面,只看到工作亭外的机器吐出一个票据出来。我满心疑惑,因为我觉得在这个关卡我应该交钱,既然交钱就该是交给人,而不是交给机器。由于自己见少识寡,反应迟钝,这时候我还没完全意识到这是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收费起点关卡,只给票据不收费(之前我在加拿大开车从来没碰到过高速公路收费站;而且,虽然之前我也曾多次在美国密歇根州的高速公路上开车,但也没碰到过收费站)。
宾州高速公路收费部门给我的退款支票


总之,最后我没取那个票据就直接开车过去了(后面的车排了一路,不容我赖在那里慢慢思考这是怎么回事)。正是这个没取的票据给我后来造成了麻烦。

晚上8点半,终于开到了匹兹堡市。从高速公路下来进入匹兹堡市区前首先要过一个有人值守的关卡。轮到我的时候大妈跟我要票据,我这才反应过来:之前那个票据我是应该取下来作凭证的。

我只好跟大妈说我是从加拿大来的,头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不懂规矩,过关卡的时候没取票据。大妈说没办法,要交罚款,总额20.75美元(而普通过关只要2美元),且要现金。我马上跟着就申辩起来,大妈听了我的申辩后,指点我说,你可以申诉。我交完费,大妈填了一张“顾客申诉单”递给我,说道:三个月内申诉都有效。

此后没过几天我就去了美国西部的拉斯维加斯。再后来由于一直忙于其他琐事,一直等到4月上旬的时候,我才把“顾客申诉单”填了,又补充了一些自己当时汽车加油、高速缴费及宾馆住宿等收据一并寄给了宾州高速公路收费管理部门。

过了些日子,就收到了对方寄来的一张含有18.75美金的退款支票。这让我感觉挺欣慰的。

总结这件事,让我(更)明白了2点:1. 美国的高速公路有的也有收费站;2. 美国国内很多地方还是讲道理的。

标签:

类别:

TN持有者在美国——(1)美加个人转帐

TN签证,是美国政府发给加拿大公民在美国工作用的签证。

* 闲扯OSAP还款

大约数月前,有个多伦多的网友告诉我说,其朋友(华人,加拿大已入籍公民)在加拿大使用政府提供的OSAP贷款读书,后来找个美国绿卡嫁了,随后从加拿大毕业到了美国,此后就不再理会OSAP还款的事情了。

我听闻此事,觉得此举甚为可恶。首先是在她还有能力还款的情况下糟蹋华人形象和信誉;其次是滥用加拿大政府对移民和公民所提供的福利帮助。我(和我的多位朋友)对于加拿大政府还是很感谢的,觉得加拿大政府为新移民的确提供了帮助,虽然大多数华人想在加拿大扎根并不容易,需要承受不少考验。

后来,我对那位网友说到我的个人看法。我说像你的这个朋友,为了一己私利就侵害政府和公众的利益,要是我的话就跟她断交,或疏远她。这种人连朋友都不能做,因为很可能某一天她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朋友的利益。

言归正传,来谈谈还OSAP贷款的事情吧。

* 个人转帐可选方案分析

在加拿大,有时会把那些在美国工作、生活的加拿大人称为雪候鸟(snowbird)。这个描述比较精辟。加拿大偏北,雪多;加拿大在美国北边,因此把南下到美国临时工作、居住的加拿大人称为候鸟也很形象。加拿大有个加拿大候鸟组织,不过我还没详细研究过该网站信息。

言归正传,现在来谈在美国的加拿大候鸟如何从美国向加拿大转帐。对我而言,这种转账目前主要是为了归还OSAP贷款。

有多种个人转帐可选方案。
  • 电汇
    电汇的最大特点就是费用贵,其次是转帐速度较快。举例而言,从美国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转帐到加拿大多伦多道明银行(TD Canada Trust),需要付给美洲银行45美元国际汇出汇费,另外还需支付给道明银行汇入汇费(估计不低于15加元)。这样,一次电汇就付出了差不多60美金。这比从美国电汇到国内招商银行还贵(从美国电汇到招行总共需花费35美金)。

  • 邮寄支票到银行
    这是最经济的方法,另外也无需麻烦任何他人。“邮寄支票到银行”是目前我个人采用的从美国往加拿大转帐的方案。有关“邮寄支票到银行”的每一个细节我都记录在了个人百科《国际转账汇款》一文中。

    在我看来没必要使用挂号等信件,使用平邮就可以了。平邮邮资只需69美分,大约10天内就能寄到加拿大,但由于是大额汇款(估计超过1000美元就算大额了),因此汇入资金解冻还需要等待20到30天。

    另外,建议在加拿大银行中开一个美元帐户,转帐时把钱存入自己在加拿大银行中的美元帐户里,而不是直接存入加元账户中。

  • 请朋友/家人帮忙
    可能比较麻烦他人,也不一定省事,免了。

  • 其他方案
    我暂时还没考虑过其他方案。

类别:

走向美国(004)——离开温莎

自上个月去了美国后,最近一个多月我很少很少发文字了。主要原因是写文字特别花时间,而最近一直琐事缠身,实在是没有太多精力来兼顾写文字。另外,我“走向美国”的道路并不是像你目前所看到的这般顺利。具体的曲折,后文将详细叙述。

言归正传。

TechMagika,也就是我的美国雇主,要求我在1月13日到达芝加哥,以便赶上14日开始的培训。我自己的初步计划是在12日收拾完自己的行头后,13日一早乘坐灰狗(大巴)前往芝加哥。

2007年1月12日,是我留在温莎的最后一天。如前文所述,12日这天我打了一天的包,终于在晚上9:40左右把所有的装备都收拾完了。稍事休息一下后,我决定提前离开温莎,乘坐当晚12:45从底特律出发的一班灰狗大巴前往芝加哥。

我有N多理由想要早日离开温莎、离开加拿大:
  • 在自己过去十余年的经历中,除了在成都因为求学、工作的原因而住了五年外,别的城市我都没有呆满三、四年的。温莎看起来不是我的归宿,因此我不想在温莎呆的时间超过四年。

  • 我不喜欢多伦多这个城市的原因之一是那里的华人太多了。同理,我对温莎不大满意的地方之一就是:温莎的华人也挺多的。

  • 打包并不是一个让人感觉愉悦的过程。打包完了后,如果再在温莎多呆一晚的话,这最后一晚的心情不会好的。

  • 我一直希望早日开始新生活,我总是期望这一天早点来到。

  • ……

晚上10:00的时候,黄炼过来,代表大温莎中国艺术学院送我一件“美雅玻璃”为我刚做好的一件纪念品,算是我热心参与华人社团活动的一份纪念吧。我跟黄炼约好,晚上11:00的时候他再过来一趟,送我过海关前往底特律灰狗大巴总站,这样我就可以赶上夜里12:45的那趟灰狗大巴了。

晚上11:00,黄炼按时过来了,只是他一身袭人的酒气让我有些不放心,但箭在弦上,不得不走。我随身将带一大一小两个箱子,外加一个电脑包。这一天的收拾,忙得我只吃了两包水饺充饥。临走的时候,宋姐和Peter又给我拿了袋口粮和饮料带在身上。把行李拿上车,跟Peter、宋姐道别后,我和黄炼就前往海关了。

过关比较顺利。

到达底特律灰狗站的时候,我们把两件行李箱拿下车,我拖着其中一件大行李箱正要往大厅走的时候,一个老黑走过来,要帮我拉另外一件行李箱。这时黄炼很机灵地一个箭步上来,拿起另外一件行李箱就往里走。于是那个老黑只好讪讪地走到一边去了,而我口里则客气地对老黑说声“谢谢”。

到了候车大厅,跟黄炼道别后,我就准备找个位置先坐下来了。

售票处前面有几个人坐在那里,其中靠我最近的是一黑一白两个中年人。此时已近午夜,这黑白双煞见我一副逃荒的行头,估计我还没买票,不约而同地告诉我说售票处现在已经打烊了。我心头一惊,顾不得拽上两个箱子,迅速跑出候车大厅,把正要开车回家的黄炼喊回来。随后我又回头跟这黑白双煞细一打听,搞明白这售票处午夜12:10分左右还会重新开放半小时后,这才放下心来,再次跟黄炼道别。

我没有提前购票,并非是因为我过于冒失的缘故,实在是由于美国灰狗网站不接受加拿大信用卡、我无法网上购票的缘故。

待午夜12:10分左右售票处重新开放后,我便上前买票。把行李过磅的时候,卖票的大妈居然说我的大箱子超重了!原来这灰狗跟美国(国内)航班一样,都是有重量限制的:托运的箱子每件最多不得超过50磅(约32公斤)。于是我不得不打开塞得满满的大箱子,掂量了一下,取出了一个装有三块大硬盘及其他杂碎的盒子,这才符合回头的行李重量要求。至于这个宝贝盒子,我只好单独拿着了。

元旦之前,我曾查了查自己的腰包:不连硬币的话,我只有40美元现金。1月初我去了两次美国,过关的时候花了十多美元的过关费。所以这次前往海关的时候,自己应该还有20多美金的现金。不过好在身上有张信用卡,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以前在国内工作的时候,如果钱包里揣的现金有限,往往可能有点紧张。(以前,)在国内,没现金往往能把人给憋死。但是在北美,只要拿着一张信用卡,基本上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就这一点而言,我还是很喜欢这种生活方式的。

顺便说一句,我那张加拿大信用卡在我刚去美国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帮我大忙了。

总之,1月13日凌晨1点左右的时候,我登上了前往芝加哥的灰狗大巴。没有什么彷徨和不安,更多的只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标签:

类别: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