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网事
流氓的携程网
自2006年6月启用Gmail作为自己日常用个人邮箱后,9年多来我一直用它,也很欣赏它。除了一键删除当前邮件这一功能外,Gmail还有一个很便捷的功能,就是鼠标在当前邮件页面上点个按钮便可一键“标记并汇报垃圾邮件”(Report spam)。
我个人很欣赏谷歌公司(Google)所提倡的“Don't be evil”(不作恶)这一理念,因此,虽然我很讨厌垃圾邮件,但是对于那些提供了退订选项的垃圾邮件,我还是会首先尝试点选相关的退订选项,而不是直接把该邮件标记并汇报为垃圾邮件(Report spam)。不过,由于并非所有的网站都遵守游戏规则,因此,每次退订后我还会把相应的垃圾邮件加一个“unsubscribed”(已退订)的标签,算是做个记录便于个人管理相关邮件。这样做虽然浪费了自己额外的时间,但也是我自己对那些遵守游戏规则的网站的一份尊重。
前两个月在国内的时候,用携程网订了些机票和酒店。后来回到美国后,便陆陆续续的收到携程网发来的一些垃圾邮件(携程网对此美其名曰“邮件列表”)。大体上每次收到这类邮件后我都是登陆携程网,在相关页面退订所有的邮件列表,然后再在Gmail里面把刚刚收到的携程网垃圾邮件加个“unsubscribed”(已退订)的标签。
可是,今晚我还是又收到了一份携程网的垃圾邮件,这实在我感到有些疑惑,因为印象中我已经把携程网的邮件列表全部退订过好几次了。后来点了这份垃圾邮件里面的退订链接,发现这是属于携程网“优惠特辑”这一分类(或邮件列表)的邮件;随后再登陆携程网,又发现在“邮件订阅”管理面板中我确实已经退订了携程网所有的邮件列表,包括“优惠特辑”。
对于携程网这种无视用户个人设置、强行向用户发送垃圾邮件的流氓行为我感到相当的不满。我会把收到的携程网类似邮件全部自动过滤并汇报为垃圾邮件,同时,也想奉劝携程网一句:请不要再做这类逼着客户把贵公司标记为垃圾的流氓行为。
类别:
有了Google+,神马脸谱推特都是浮云
1.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Google是我用得最多的网站,尤其是Google搜索和Gmail,可谓每天必用。Google+无缝集成到几乎所有的Google应用中,所以登陆、监测它十分便捷。
2. Facebook、开心网、sina微博等都需要主动登陆其网站,而且充斥着乱七八糟的应用和邀请(别跟我说用手机挂着,我不想无谓地浪费电池以后收到些可有可无的更新消息)。Google+不需要我主动登陆,因为我在使用别的Google应用的时候自动就登陆了;而且依据Google超强的反垃圾反骚扰功能,相信我的Google+是会比较清净的。
3. 最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和以往的任何Google应用都不同,Google+是目前我看到的Google推广力度最大的一个产品:在几乎所有的Google应用中都在推广它(通过页面顶部的工具栏)。虽然之前的Google Buzz比较失败,但我有理由相信,Google如果能够如此大力地推广一个产品,那它肯定能成功。
最后,转载Mike Elgan(一位硅谷科技专栏作家)在一个多小时前在Google+里面写的一份帖子来总结一下Google+的特点(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
下面就是我为什么特别喜爱Google+的原因:
有了Google+,你不再需要说“我想要写一份网志”,或“我想要发一份email”,或“我想发个微博”了。你可以直接在Google+里面写下你想说的,然后选择对谁说:
如果你选择“Public”,它是一份网志;
如果你选择“我的朋友圈”,它是一个微博;
如果你选择“我的客户”,它是商业新闻贴;
如果你选择某一个单个个人:那么它是一份email,例如一份发给你母亲的email。
我觉得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下面是原文:
Here's what I love about Google+ in general and the Google+ Diet in particular:
Instead of saying, "I'm going to write a blog post now," or "I'm going to send an e-mail" or "I think I'll tweet something" you simply say what you have to say, then decide who you're going to say it to.
If you address it to "Public," it's a blog post.
If you address it to "Your Circles" it's a tweet.
If you address it to your "My Customers" Circle it's a business newsletter.
If you address it to a single person, it can be a letter to your mother.
I'd say this is pretty revolutionary.
类别:
谈百科上线
整个2007年7月我自己没什么个人大事,但琐事繁多,加上身心比较累,也就没有额外的精力和心情写些网志。明天(31日,周二)即将搬出去一个人住,此后一周新住处有可能无法上网(宽带暂时尚未接通),因此今天(30日夜)从过去一个月中的草稿文字中挑出一篇,整理成文并发布出来,以免自己的个人网志显得过于荒芜和疏于管理。
* 个人百科正式上线
2007年7月7日,经过之前2个多月的陆续准备,deminy的个人百科正式上线,并开始替代以往很多文字。我并没有特地挑选2007-07-07这个日子作为个人百科正式上线的日期,只是碰巧这天我觉得个人百科雏形大体建立,可以正式上线了而已。
自此,deminy的个人网站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百科和网志(博客),而且偏向于以百科为主。
* 哪些亮点?
新的“个人百科”亮点还是比较多的,而且未来可能将会更多。
- 个人年鉴 (2007年、2006年……)。前两年deminy就有意整理、制作这个年鉴,此次借个人百科的东风一口气把个人年鉴整理成文。不过目前其中的数据并不非常充分和完整,因为还有好些个人资料没有整理完毕。
- 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中文网志程序Serendipity中文维护个人文集1。
- 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公开发布的美国TN签证说明。
- 国际转账汇款说明。此文有待补充。
- 最详尽的deminy个人琐事,包括详细的个人衣服尺寸说明、详细的个人帐单(有待更新)等等。
- 迄今为止最权威的deminy个人介绍。此个人介绍在未来三年内(也就是成家之后了)作一次主要修订后即可算是最终定稿。所作修订主要将集中于对生活中所犯错误的反思。
- 《慈善》。最近几个月以来deminy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慈善事业,此为个人修身的一部分。
- 《从Windows切换到Linux:困难、解决办法及具体步骤》。此文仍在不断修改、积累中。此文定稿之时,也就是deminy由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个人主要使用的操作系统转移到以Linux为个人主要使用的操作系统之时。
* 为什么以百科为主?
以后,我的个人网站将偏向于以百科为主,多数文字将会更新于百科之中,而非网志(博客)之中。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
- 使用“百科”便于文章发布、修订。这一点不用多谈了,“维基百科”已经为全世界的百科文字爱好者作了最权威的范例。
- 百科文字比网志(博客)文字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是因为百科的文字是可以合理地不断修订、修正的,且所作的修改都是有迹可寻的,所以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字编写方式。而网志(博客)文字一般不应翻来覆去地改来改去,尤其是在有用户评论或第三方引用之后。网志文字所说的、所写的是作者在文字发表时的一种想法、一种现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想法是很可能需要修正的、或加以补充说明的,否则容易产生误导或歧义。
Deminy的个人网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很多篇网志后面,deminy都陆续加了各种注释说明(例如“补充说明”),以尽可能保证自己的文字不误导阅读者。这种文字维护的方式是比较累人的,是低效的,对读者而言也不能算是最友好的。而百科文字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作修正、调整,因此更能保证文字的准确性,更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 百科文字便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果是为了取悦一时的访客,可以采取网志(博客)的方式来写文字;但如果是为了长久考虑,百科则更为可取。自1999年底以来,deminy始终认为,(在网上)取悦他人、过于追求眼球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是一种不聪明的做法。2因此,deminy毫无疑问地更倾向于使用“百科”作为自己个人网站的主阵地。
百科的目的之一,就是总结、集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专业研究,为他人提供可信的、可靠的个人观点和个人经验作为参考。在过去的数年中,我的部分文字对于其他人还是有所裨益的。中国有句两句老话deminy非常认同: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如果在自己尚有闲暇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经历为他人提供一些帮助,这也是一种善举,一种修行。
[注2] 关于“(在网上)取悦他人、过于追求眼球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是一种不聪明的做法”这一论点deminy未来将另作一篇文字专门讨论。
类别:
恨之入骨:干掉我的hotmail邮箱
hotmail的三宗罪
当然,hotmail的罪恶(远)不止三宗,这里只提其中我最讨厌的三宗罪。
1. 对邮件客户端软件的支持很差。几乎只有Outlook系列的软件才能收发hotmail的邮件。对于(软件)企业来讲,这种做法是一种商业思路;但对用户来讲,这是一种混蛋的设计思路。除了强盗,大概也只有流氓会做这类的事情了。另外,hotmail邮件客户端软件采取的做法是和邮件服务器同步的方式管理邮件;对我而言,这简直是超级鸡肋的功能。
2. 没有email转发功能。也就是说,如果你上了贼船用了hotmail的话、然后再想要换用别的email,还是比较费事的。举个类似的例子就是:当你搬家后,寄到你原住址的信件你是无法及时收到的,因为没人帮你转信,你每次需要自己回老家去讨。
3. 浏览器兼容性差。Hotmail对IE以外浏览器的支持之差,人神共愤。
为什么下决心干掉我的hotmail邮箱
当我特别恼火MSN上的hotmail邮件提醒功能、而又不愿浪费电脑资源使用MSN插件去屏蔽它的时候,我选择把hotmail中的“垃圾邮件过滤器”选项设到最高档“专用”(exclusive),以过滤掉绝大部分hotmail收到的邮件。但即便这样,由于hotmail账号也是我的MSN账号,时不时可能还会有朋友或者他人发email到我的hotmail里,因此我还是要时不时地进hotmail一下、浏览被我过滤掉的那些“垃圾email”。这种浪费精力的行为很让我不爽。
……
种种原因加起来,导致最后我只有采取下策:用邮件撑死hotmail的方式来终结我的hotmail邮箱。记忆中hotmail的容量是250M,那么我发30来个8M大小的邮件给自己的话,差不多就可以把自己的hotmail账号撑死了。不过后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我的hotmail居然升级到2G容量了。
这没关系,大不了多发些垃圾邮件给自己就是了。
干掉我的hotmail邮箱
要想用邮件撑死hotmail,用hotmail自己给自己发邮件的方式最有效果(这样的话你通过hotmail每发一封邮件给自己,会在收件箱和发件箱各有一份邮件;而且服务器本地自收自发,速度当然不同凡响)。但可恼的是在我的IE下,hotmail的页面时不时出现错误,于是我只好选择用gmail去轰炸hotmail了。gmail收发邮件速度超快,非常适合干这种“体力活”,尤其在你同时打开多个窗口、使用gmail键盘快捷键操作的时候。
总之,通过gmail给hotmail发送了M封含8M附件的大邮件、再发送N封超小型邮件后,我的hotmail终于撑得再也容不下任何邮件了。
今天,终于可以挺起腰杆对让我恨之入骨的hotmail说声再见!
类别:
十条做个人网站、充实个人网站的理由
- 最初“是因为自己喜欢网站技术,做个玩玩”。
- 我感谢互联网,矢志尽量为互联网创造原创性的、非垃圾的资料。
- 在一个有监督的环境中,不容易犯错。Google也曾说过,“不做恶” (Don’t be evil)。“不做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用网络的方式监督自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 让同学、朋友、同事、亲戚等等很容易知道我过去一段时间在干嘛、现在在干嘛、未来可能干嘛。
- 让未来的她更容易了解我,免得我需要废很多口舌跟她交代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让未来的小辈们更了解我,免得我需要废很多口舌跟他们解释我的过去、我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
- 哪天我不在了,还有一些人还能看得到、还能记得我。
- 我喜欢记录自己的历史。
- 我喜欢Google。幻灭曾提到,“……现在全世界大概只有10%的信息可以被搜索到……Google可能需要30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最终目标,令全世界所有的信息都变成可在线搜索……”我个人打算比Google至少提前250年实现这个最终目标:至少让我自己的个人信息可在线搜索。
- ……
类别:
人性的自私
前几天去看了一下这个gmail自助申请系统。还好,虽然申请的人数在不断地增加,但始终还是有一些邀请的余额的(当时有300多个邀请数量余额供申请)。看起来似乎这个系统运作得还是比较均衡的:有人不断地索取,同时有人不断地付出。
但是刚才又去看了一下,吃了一惊:邀请数量余额为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在享受他人的贡献并获得gmail账号后,并没有向这个系统里面再放入相应的gmail申请,于是,这个gmail自助申请系统的资源便开始枯竭了。
这就是一个可悲的事实:某些人获得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后,就挥挥手离开了。想想看,两个多星期前,当我还处于手工处理陌生访客的gmail邀请的时候,那些需要gmail的访客们的来信中的言辞是多么的恳切:“跪求GMAIL信箱”、“如果可以给我一个邀请的话 我会感激地一塌糊涂的”、“我想要Gmail很久啦!!”、“求Gmail邀请……万望回复”等等诸如此类的gmail邀请请求绵绵不绝。
但是,当他们获得了他们梦寐以求的gmail账号以后,就忘了他们自己曾经对gmail的渴求,就忘了还有好些其他依然在渴求拥有gmail的网民。他们索取了,他们获得了,然后,他们就自顾自地离开了。
于是,在再次向那个gmail自助邀请网站发送了30个邀请后,我决定坚决不再赠送任何gmail邀请给任何陌生人。因为我发出去的邀请,至少有80%的邀请是发给了那些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人。
类别:
互联网高潮时期的某些峰会
1.
香港83版《射雕英雄传》下部《华山论剑》中有这么一个片断:
大约1000年前,郭靖、黄药师等在“华山论剑”后下山途中,碰到一帮武功平平的武林中人也在“华山论剑”、来争夺“武功天下第一”的名号。
2.
大约10年前,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宋如华(原四川托普集团头头)凭借“攒”电脑起家,4、5年后更是通过相关运作把个托普电脑弄上市了,圈了不少钱。这时,随着第一次互联网高潮的到来,宋教授开始大规模、高姿态地利用圈到的钱进军互联网业。先是买了一个狂牛的域名“chinese.com”(中文可能叫“炎黄在线”),然后开始网罗天下大小网站,要做“炎黄百业”。大意就是把这些大小网站网罗到“chinese.com”名义下。这样,虽然“chinese.com”自己本身没什么相关资源,但通过给大小网站挂自己的招牌,于是形式上看起来“chinese.com”似乎一步登天,跻身于大中华区门户网站行列了。宋教授此举的如意算盘也许是为进一步圈钱做准备,或者在互联网高潮的时候乘机捞一把。
这里就不讨论宋教授和四川托普集团的最后结局了,主要想说的是2000年的时候“chinese.com”主办的一次国内网站站长群英聚会中的花絮。
在第一次互联网高潮的时候,在众网站争相追求实现盈利点的时候,在“chinese.com”开始网罗各大小网站的时候,“chinese.com”邀请了大大小小的一批网站站长们到成都开会,商谈合作、挂牌事宜。开会期间,各知名或不知名的网站站长汇聚一堂,一时大有煮酒论英雄的架势。中关村在线(2004年被CNET收购)某总监刘晓东作为当时(较)著名网站负责人应邀出席,回来的时候跟我们几位同事说了如下的花絮:
这些来开会的网站站长也不管自己网站有几个人,反正头衔多比较牛X,都是CEO什么的。某些站长一开口,就是“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网站——上个月——已经实现盈利啦~~~~”,实际上大概也就是卖了一个广告出去,估计所得收入还不够付服务器空间的钱。反正来开会的站长多争相说自己盈利了,然后接下来就是要求炎黄在线投资、给钱。记得刘晓东当时说了这么一句(比较损的)话来形容:“跟要饭的似的”。
3.
大约去年开始,互联网的第二春开始走来。于是,似乎,某些峰会又开始了。
4.
访客可以5年后、10年后再来看这篇文章。
类别:
[网志读后评] 东拉西扯:谁需要移动POS
移动POS2在北美很常用。在国内主要是信用机制还不够完善等原因,所以还没有很普及,就像信用卡这玩艺在国内也才是最近几年才慢慢开始普及开来。相信以后这些都会在国内普及的。
不过,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移动POS等POS支付手段也许不久会被新型的支付技术所替代,信用卡的信用机制等也可能被未来的更好的信用支付技术所取代,这也是很可能的。因为既然条形码技术在不久的未来很可能被替代,那么POS、信用卡为啥就不可被替代呢?
另外,虽然烦(死了)keso文章里面的各种隐性广告行为,但还是表示理解和支持。
[注1] 文中均为北京时间。
[注2] 什么是POS?看这里。“百度知道”里面更多的关于POS的介绍。
类别:
王选病逝
我在川大读书的时候 (1995-1999),来川大开讲座的真正的大腕不多。在我听过的屈指可数的几个讲座中,大概只有两个讲座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其中一个就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院士的1。
王选院士当时的声望如日中天,因此听到他要在川大搞讲座,很多人都去了。讲座是在东区的老礼堂(早已拆了)进行的,当时里面挤满了人。王院士的讲座很随和,其中谈到的话题中有两点让我印象很深。
第一点,王院士讲到他当时在单位里,作为一个小字辈的技术人员,在技术/学术上没有地位的时候,如何克服各种困难,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最终在其所在领域脱颖而出、为国争光的。
第二点,也最让我敬佩的一点是,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三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之一,王选院士却非常谦虚,非常诚实,非常清醒。他在讲座中说,自己科研能力最强的时候,是年轻的时候在解决关键技术的时候,但那个时候,自己什么名誉都没有,搞科研很困难;而现在,自己名誉一大堆,但自己已经老了,真正能够搞科研的其实是他手下的那些年轻人们。因此,他认为,所谓的荣誉、支持等,更应该给那些年轻人,而不是给他们这些已经没有多少创作能力的老头子、院士们,因为这些院士们,已经过了他们最有创作力的时候,所谓院士这个头衔,是对他们过去的业绩的表彰,而其实现在更应该支持和鼓励的,是那些正在一线搞科研的年轻人们。
对比大腕王选院士的治学、处事态度,和周围很多“小腕”的态度,不由得不让人产生很多感慨,加深对王院士的敬佩之情。王院士在治学、做人这两方面都到了极高的境界,很了不起。
王院士千古。
[注1] 另外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讲座是“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
类别:
对两则关于Google的新闻的个人评论
Deminy于北京时间2006-02-09 14:45:30对此新闻发表如下评论:
基于互联网,果然创意无限。
2. 新闻“Google将推出邮件服务器?!”。
Deminy于北京时间2006-02-09 14:48:11对此新闻发表如下评论:
Google的野心和侵略性也越来越惊人了,在不断让人佩服的同时,也到了开始让人警惕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