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生活

谈毕业(8)——毕业后的计划



本来应该在9月底进行毕业答辩的,结果因为写毕业论文的进展不如人意,毕业答辩时间安排延迟,定在10月17日。

除了要多付半个学期的学费外,这个延迟对我并没有什么别的明显影响。我已打算毕业后不留在加拿大,而是去美国找工作。对我而言,去美国找工作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拿到毕业证书;二、拿到加拿大公民身份(入籍)。前者(毕业)按计划会在本月20日前结束,而后者(入籍)则还需要等些时日。我已拿到移民部门的通知,预定在10月18日进行入籍考试。如此算来,大约要到今年11月份才能入籍。这样的话,就算现在我毕业了,也还是要呆在温莎等待入籍那一天的到来。



最近两、三个月,有些朋友问我毕业后是否回国(工作),我非常肯定地说:“不会回去”。

最近半个月,在学校碰到一些同学,问我毕业后的计划,我说:“走向美国”。

  • 为什么说“不会回去”?

    1. 自2001年开始准备出国以来,其后两年,我在国内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在职业上进一步发展的奋斗。当时,我虽依然在公司认真工作,但已放弃了在职业资历、资本方面的积累,放弃在公司追求更高职位和待遇,甚至碰到此种机遇时也采取回避的姿态。而出国后的几年,更是和国内相关行业脱节。因此,从在国内发展的角度来讲,我已经错过、浪费了黄金的几年,我完全无意在国内职场再去重头开始。

    2. 北美的生活氛围很适合我的性格,我喜欢这里。

    3. 我觉得我以后能够在北美立足并生活得很好。

    4. ……

  • 为什么要“走向美国”?

    1. 事实证明,美帝国主义代表着世界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世界先进信息技术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生活方式。我目前把这三点总结为“三个代表”。

    2. 加拿大人懒、薪低、机会少。在我眼里,加拿大和美国的差别,就是成都和北京的差别。我还年轻,干嘛呆在加拿大提前“养老”?

    3. ……




  • 去美国找什么工作?

    我想去美国找一个我喜欢的工作岗位,而不仅仅是找一个工作岗位。初步来讲,我打算去找编程方面的工作,或者网络技术方面的。至于像Technician之类的职位,我还不想去尝试。

    我有好些比较幸运的地方。例如,我毕业后选择了一个我很喜欢的行业去工作:网络技术;例如,虽然三年前我被温莎大学机械系拒了,但我还是能够在计算机系读书,并且往往能够视学业如粪土、对学业尽在掌握(当然在学业上也花了不少心思)……

    我相信,我有足够的运气找到一份我喜欢的工作。

  • 去美国哪里工作?

    初步来讲,在哪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去哪里。

    当然,像阿拉斯加和夏威夷这类地方我是不愿意去的:要么太冷、要么远离大陆。

    相对而言,我对加州旧金山附近湾区(bay area,含硅谷)最向往,因为那里是全球信息技术制高点所在地,其位置就相当于中关村在中国信息行业中的位置。当然,实事求是地来讲,中关村和湾区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湾区还有两个特别诱人的地方。首先,旧金山是华人密集的地方,有中国领事机构、有到国内的直航。其次,旧金山地区有多所高校,学术气氛好,尤其是有两所高校拥有全美顶级水平的计算机专业:斯坦福 (Standford)和加州柏克利 (Berkley)。我这辈子是没机会在那里读书了,不过如果有机会在工作后去大学听听课、学学有趣的知识也是很好的。

    另外,我也比较愿意在密歇根州工作。因为毕竟我在这一带附近生活了3年多,比较熟悉这一带。

  • 你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不足有好几点,例如求职经验和技巧不足、无北美工作经验等等。在我的不足和优势之间,我感觉我的优势更明显。

    首先,我没有身份方面的后顾之忧。这让我在心理所承受的压力方面,比好些人要好很多。

    其次,相对而言,我的心态更为平和,更能平静;而且,总体而言,我的心态比较积极。

    另外,专业技能、专业经验(比较)娴熟。

    最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想去哪里的话,拍拍屁股就走。


[补充说明1] 本文部分内容草稿于2006-09-21 21:06。

标签:

类别:

2004-10-02:再战圭尔夫

2004年10月10日我写了一篇文字“无标题 (1119)”,记录了当时和温莎球友们二度前往圭尔夫(Geulph)参加全加学联组织的足球比赛的过程。本文对该文作相关图片内容补充,也算是纪念数年来我在温莎的生活的一部分。

1. 出征圭尔夫前夜,恰逢温莎大学中国学生会组织的“中秋/国庆晚会”。足球队在其中表演一个节目:合唱《我的中国心》。原始照片非常暗,这张照片加亮过。前排右起着橙色T恤者依次为:Huang, L、殷德敏、Yang, JMXia, CYWang, J……






2. 2004年10月2日,在圭尔夫大学的足球场激战。






3. 2004年10月2日,赛后温莎球友集体合影。其中有4位是来自多伦多地区的华人外援朋友。照片上的球友为:(后排左起)Li, SS、外援、外援、外援、Quan, PZhou, CHHuang, JJ、不详、Sun, JC(可能)、不详、Wang, JXu, MWang, YJZhong, F;(前排左起)外援、Liu, QGWang, YYang, JM、殷德敏、Huang, LPan, HTXia, CYBai, S;(前躺地者)Gao, Y

类别:

[转] 第五届全加学联足球比赛

第五届全加学联足球比赛安大略省比赛于10月11日在圭尔夫举行,温莎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足球队经过顽强拼搏,获得了比赛的第二名。参加比赛的五支队伍是以下五所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足球队:温莎大学,圭尔夫大学,多伦多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和滑铁卢大学。

我们队伍的25名队员及5名拉拉队成员于11日凌晨6:00AM就出发了。不幸的是今天的雾非常大,401高速上也只能看出去50米而已;所幸一路顺畅,按时到达了。

5只队伍分成两个小组,A组:温莎大学,滑铁卢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B组:圭尔夫大学,多伦多大学。因为A组少一只队,所以圭尔夫和多大打两场比赛,B 组则循环。由于我们路途遥远,鞍马劳顿,所以安排第一轮轮空,第二场与麦马和滑铁卢的胜队比。比赛是激烈的,不过大家还是很友好。第一轮,多大VS圭尔夫3:1,麦马VS滑铁卢2:1。

第二轮,多大与圭尔夫再打一场,我们温莎大学对阵第一轮A组的胜队麦克马斯特大学。经过赛前充分的热身、细心的观察,我们看住了对方的主力,打出了我们的特色,很快就由李少山打入了这次比赛的第一粒进球,随后王岩锦上添花,下半时最末为了表示友谊,送给对方一个安慰球,最终是2:1战胜了麦马。同时多大又以2:1战胜了圭尔夫,A组的第一名将同多大争取冠军,这个名额将取决于温莎大学和滑铁卢大学的最后一战。

充分的准备总是会换回回报。尽管对方打得有些粗鲁,但我们都沉住了气,凭借林永强、叶长青和Edward的三个进球,干净利落地打了滑铁卢一个3:1,进入了决赛!这样,我们温大将和多大决赛,圭尔夫和麦马争夺三四名。

决赛的对手多伦多大学的球员个头很高,身体健壮,技术也非常专业;但我们凭借着长期的训练、集体的组合一直和对方周旋。上半场多大先拔头筹,但仅过了一分钟,我队就由李少山梅开二度,也攻进了一球,打成了1:1。随后双方就陷入了长期的僵持、围剿与反围剿、进攻与防守的场面。直到最后,也没有再进球,这样就进入了金球的加时赛。加时赛双方打得都非常谨慎,但也都想伺机获得胜利。比赛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方获得了两个极好的机会,但由于前锋位置与体力的原因,终究没能破门。反而是多大在加时赛最后一分钟获得了一个角球……就是这个最后一分钟的角球把多大送上了冠军的奖台。麦马也凭借点球战胜了圭尔夫,获得了第三名。

尽管我们没能赢得最后的比赛,但我们发挥了最好的水平,一支长途跋涉,鞍马劳顿的队伍,能在众多强手中突出获得第二名,我们是满意的、欣慰的!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样的成绩我们是满意的,希望明年能把那座奖杯捧回温莎!

下面是我们的英雄们:李少山(2球),王岩(1球),叶长青(1球),林永强(1球),Edward(1球),高宇,姜卫,张再庆,殷德敏,孙军,米嘉,程浩,潘海涛,徐萌,杨晓东,杨锦明,刘秋光,陈亮,施剑,宋时涛(排名不分先后)

特别感谢:夏春义(教练兼队员),黄炼(队长)

张平强
主席
温莎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www.cssa.uwindsor.ca
2003.11.2

[补充说明1] 此处记录的是2003年10月的球赛。本文出处在此。本站转载时对个别文字录入错误进行了修正。点击此处查看本站其他相关文字。

标签:

类别:

多伦多之行 (3) ——关于移民

1. 是否该移民?

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时不时有人向我咨询加拿大移民、留学的事情。我的回答往往是这样的:1. 如果结了婚的话,就尽量不要考虑移民了;2. 心理上的准备比物质上的准备更重要,如果没有好的心理准备/心理素质,就不要考虑移民了;3. 大学毕业的单身女性基本上就不要考虑移民、留学了; 4. 父母不值得为子女留学而让家庭背上经济负担。

基于以上几点理由,我对大部分向我咨询加拿大移民、留学的人都持否定态度,建议他们不要一心想着移民、留学。到现在,我依然认为我的上述几点看法是正确的。

2.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加拿大的确是一个养懒人的国家。

移民加拿大是为了希望来享受生活,这个想法没有错。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凡事往往是先苦然后才甜。那些来了加拿大以后刚吃了点苦就抱怨的人们,是不该被同情的。只想在加拿大享乐、不能吃苦的话就不要来加拿大。

人生很多次选择都是赌博,愿赌服输。

(由于“新移民是否能在加拿大扎根下来”是一个可能非常有争议性的话题,我不再继续发表看法,只是再补充一句:我看到好些海外华人很努力地在加拿大扎下根了。)

3. 是否我们也要为子女而牺牲我们这一代的幸福?

我们这一辈的父母都是从文革中艰辛走过的。父母们往往会说,他们这辈子就这样了,只希望我们这些子女们有前途就可以了。等到我们这一代成家、生子后,却发现社会和20多年前有了变化,我们这一辈为了子女们未来的学业、工作、前途,往往不得不放弃享受生活而努力工作,于是,我们这一辈会重复我们父母曾经说过的话,说道,“我们这辈子就这样了,只希望子女们有前途就可以了”……

是否每一代人都要为了下一代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是否每一代中国人都要做家庭和生活的奴隶?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承担家庭义务的同时享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乐趣?为什么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心态更舒缓一点?

当我不能改变社会环境的时候,至少还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当我暂时无法改变自己处境的时候,至少我还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

标签:

类别:

多伦多之行 (2) ——为加拿大而战

离开多伦多前,我站在Dundas街上,看到天上列队飞过的在做飞行表演的机群,看到街边公园里嬉戏的父母和小孩,看到街上行走着的神色自然的人们,觉得加拿大这个国家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国家。虽然对于新移民来讲,加拿大明显还有种种不足,但加拿大给人民提供了一个和谐的安居乐业环境。这样和谐的环境,需要其中每一个个体去维护、去保护。一时间,我觉得,如果哪天加拿大的安全受到威胁,我应该拿起枪,去保卫这个国家!

小时候,当我知道要保卫中国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受了很多年中国的教育;现在,当我想到要保卫加拿大的时候,则完全是一种自发的感受。

如果有人问,假若某天中国和加拿大发生战争了,你为谁而战?对此,我想说:首先,加拿大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其次,我极可能为中国而战,但我不是为当权者而战斗,我所面对的敌人也不是人民。

在我看来,如果中国和加拿大发生战争了,那就像在一个家庭里父母之间或者兄弟之间发生争斗了。那么,作为发生争斗双方的子女或兄弟,我该怎么做?这是一个不太难得出的答案。

当然,我不会为了加拿大而跑到阿富汗或者伊拉克去当炮灰。

中国养育了我,但中国的现状有太多让人痛心和无奈的地方;加拿大接受了我,给我提供了求学机会、提供了宁静的、未来安居乐业的环境。我始终感谢加拿大。

类别:

一件小事:车胎被扎

昨天提到“我毕业论文关键内容都已解决”,因此今天就没有像前几天那样非常忙,甚至早晨一觉睡到8:55才醒来。虽然今天白天依然一直在忙和毕业论文有关的事情,但也抽出了很多时间去附近散散步。本文将要记述的就是白天散步的时候想起来的一件小事。

去年8月中旬去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看望高中师弟后返回温莎的途中,我曾在多伦多的一同学家里住了一晚。由于同学家所在的公寓楼没有可以自由停车的地方,因此我就把车停在了附近的一个收费停车场。

第二天一早,从停车场取车后我就准备回温莎了,只是中途去了一下Lawrence Square Mall(一个商场)接一个顺路搭车的南亚女孩。接到那个女孩后,我就驱车奔向365号入口要上401高速公路了。

在365号入口进入401高速前的弧形车道中,后面一辆车突然从右侧追上来和我平行驾驶,里面开车的年轻老外用手指着我们的右侧车门位置,不断地比划着。由于大家都在进入高速,车速很快,因此车窗都是关闭的,也就无法听到那个年轻老外到底在说什么。由于高速并排行驶很危险,因此那个老外比划完了之后就超车到我们前面去了,但我和同车的女孩都知道我们的车肯定出了问题。

在确认我们实在无法从车内得知问题所在后,我就在401高速的下一个出口处下了高速,在附近一条小路上停了下来。下车观察后,终于发现问题所在:一个车胎彻底没气、是瘪着的。

估计这车胎是昨天晚上在停车场被人扎了的,只是早上临走的时候我根本没意识到要检查一下车况。我在车胎瘪着的情况下已经开了大约60公里(大部分是在高速上),所以这胎肯定已经报废了,必须换个新胎才行。好在问了附近的人之后知道近处就有一家Canadian Tire(加拿大一家尽人皆知的汽车配件、五金百货连锁店),于是开车去了那里,换了一个新胎继续上路。

这里就不得不要感谢那位年轻老外了。如果没有他善意的提醒,我可能就这样一直开下去把车开回温莎了。在随后长达350公里的高速上这样开车,是极其危险的一件事情,这位老外的善举使得我和搭车的女孩避免了一场可能存在的危险。联想到今天下午在MyCUST网站上看到一位师兄提到深圳撞车党在公路上故意撞车勒索钱财的帖子,对比之下,自然也就有些感慨。

此后还有一个小插曲。我在Canadian Tire换胎的时候,把信用卡交给了工作人员,并且按照他的要求登记了自己的住址和电话号码(一般购物都不需要这些信息的,不知为啥换个胎却要登记这些),随后等他们把新的车胎安装完毕后我就走了。结果过了两天,忽然接到Canadian Tire打来的电话,原来那天工作人员拿了我的信用卡后却没有刷卡,也就是其实我没付费就换胎走人了。当然,事后的处理很简单:我授权他们从信用卡上划账就行了。

标签:

类别:

几张关于实验室的照片

导师研究的方向相当理论化,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因此很少有学生愿意投他门下,连我自己都不鼓励其他华人申请他(其实导师在系里算是少数的有真才实学、认真搞科研的老师了)。实际上,自从2年前我和另外两位印度同学(Samidh、Augustus)成为导师手下的学生后,最近两年间没有任何新学生再加入,而且,即将到来的秋季学期也不会有新学生加入。

Samidh已于六月份毕业,因此目前导师手下只有Augustus和我了。我以前一直对印度人存有偏见(即便现在,我依然对好些印度人存在偏见)。但不可否认,任何种族都有友好的人们。自我前几个月进入实验室后,Augustus和我的关系就比较好。而且,也正是因为他的友好,我对印度人的印象开始有些明显改变。

今天下午,Augustus带了相机过来,在实验室照了几张照片,以便以后作为纪念。我从中拿了3张放上来。

  1. 我正在我的笔记本上编写、调试程序。桌上的一堆纸大部分是我编程时候写的草稿,另外还有一篇算法方面的论文在里面。

  2. 这件T恤是去年夏天买的,我比较喜欢。我喜欢加拿大这个国家,因此我也喜欢穿这件印有Canada字样的T恤。上次去加州的时候,我就穿着这件T恤在美国照了几张照片。

    桌子上的鼠标垫(中国戏剧脸谱)是去年一位室友送我的。其实在光电鼠标时代,大部分时候我喜欢用白纸做鼠标垫。

    我经常每天早上会烧一暖瓶的咖啡,然后带到实验室,边工作边喝咖啡。隔壁桌子上的那个暖瓶就是我用来装咖啡的。这个暖瓶是三年前我刚来加拿大不久后买的,挺好用,只是后来暖瓶附带的杯子找不到了。

    昨天晚上1:00才睡,但睡得不踏实,今天早上7:00刚过就醒了,8:00不到就来到了实验室开始工作,连早饭都不想吃,也没有烧咖啡。后来工作到早上10:00左右的时候,去学校的CAW服务中心买了杯咖啡和早点,但没吃完,于是剩下了一个松饼在桌子上。

    暖瓶旁边的台式机就是那台我诟病不已的AMD 64位双核电脑。这台电脑基本上24小时都在运行,但我很少用它。我在实验室的时候,都用笔记本工作,而用那台AMD 64位电脑只用来做些挂MSN Messenger、放mp3歌曲、浏览网页之类的琐事。

    台式机上面放了一堆和我毕业论文相关的论文,最上面的两个黑皮本是导师以前两个学生(Jing和Archana)的毕业论文。我的毕业论文有一部分内容是延续他们以前的工作,因此我需要阅读、研究他们的毕业论文。

  3. 我前面的就是印度同学Augustus。这张照片是Augustus自拍的。Augustus会四种语言,其中三种是印度国内的语言。

类别:

琐事:中餐馆和翻译

两三年前,一南京来的移民朋友马某在温莎大学附近买下了一家中餐馆Kwan's Kitchen (百里鲜)。前几个月,他打算把餐馆转手卖出,另谋发展。

在加拿大,一般来讲转让餐馆等商业行为似乎都要经律师操办才比较稳妥。通过友人郑某介绍,我这位朋友打算找一位老外律师负责餐馆转手事宜,但由于他自己英语并不很好,因此找我帮忙做翻译。于是,最近两、三个月来,我全程参与了这场餐馆转让的事务中,大体了解了点北美律师处理这类业务的一些内容。

昨天(周五,6月30日),是餐馆正式转让的日期,一切和我方(卖方)相关的涉及转让的手续终于全部结束了。昨天在去律师那里签字的路上,朋友对我说,这两天不用再为餐馆操心了,不用再那么晚休息、不用再“起早贪黑”了,忽然觉得心里有点空了的感觉。我理解这种感觉。我只能跟他说,凡事有开始就有结束;旧的生活的结束,意味着新的生活的开始。

负责朋友这边(卖方)事务的律师是个白发老头(我认为他是意大利裔)。 当初推荐这位律师的郑某曾说该律师在温莎地区收费处于最低的行列;马某在转让餐馆之初曾和多伦多、温莎等地的多位律师交谈过,也认为最后找的这位律师收费很合理。

由于律师和马某之间的交流基本上全都是通过我来传达的,因此我也得以和这位律师有过多次交流。我认为这位律师具有熟练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并且非常维护顾客的利益。中国人做事往往靠承诺,而不是靠法律,而这位律师就是把任何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都通过法律的方式明确了一遍,以保护客户的利益。简单来讲,就是他已经尽全力不让任何法律漏洞可能让自己的顾客受到损害,考虑问题非常周全。

所以,当签完字的时候,我和朋友都感到非常放心。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位律师收费价格公道、业务技能熟练、保障客户利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想按中国人那一套搞一些偏离法律规定的行为,在他面前很难行得通。

下面是这位律师的信息:
律师名字: Anthony R. Mariotti (简称Tony)
办公地点: 176 University Ave W., Suite 202, Windsor, ON N9A 5P1, Canada (市中心HSBC银行二楼)
电话号码: (519) 258-1931

类别:

今晚的焰火

今天(指周三,下同)傍晚去踢球前,Peter告诉我晚上有焰火。于是踢完球、洗完澡后,带上相机,拿了一瓶下午刚买的绿茶,就朝河边走去。

这是我在温莎第四次看焰火。加拿大的国庆日是7月1日,美国的国庆日是7月4日,两个日期靠得很近。于是,每年在7月1日之前的某一天晚上10时许,加拿大温莎和美国底特律这两个城市会联合在底特律河上施放大约半小时的焰火,以示庆祝。平时很少能见到加拿大人聚集,但这一天,非常多的加拿大人(和美国人)会聚集在底特律河边观看焰火,场面很热闹。

一般来讲,施放焰火的船只(一般是三艘)都会停泊在两个城市市中心附近的河面上,而我每次也会选择坐在市中心的河边观看焰火施放,因为那里离烟火施放点特别近,声响效果特别震撼,因此观看焰火也特别过瘾。但今晚我来到河边的时候,却颇为奇怪地发现河的下游停着两艘大舰艇,而这在以往是从来没有过的。我疑心是否这次施放焰火的船只改换地点了,于是就近在河边找个空地坐了下来,没有继续往市中心走去。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两艘舰艇是用来停放悬挂国旗的直升飞机的。每次在放焰火前,都会有两架直升飞机分别悬挂加拿大国旗和美国国旗,从河的上游飞来,沿着河向下游飞个来回,随后才开始正式施放焰火。但今天直升飞机是直接从下游河面上的舰艇上升空的,而施放焰火的船只还是和以往一样,停在了市中心附近的河面上。

由于这次我离烟火施放点远了一点点,因此看焰火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声响效果没有去年那么震撼。

本文所附带的视频文件1是我在焰火刚开始施放的时候拍的。有deminy现场做的背景语音介绍,时长128秒,文件大小18M,rmvb格式(建议使用Real Player播放器播放)。

[注1] 该视频文件解说有两处谬误。1. 一开始介绍两岸城市的时候,方位说反了,应该是“河的右岸是加拿大温莎市,河的左岸是美国底特律市”。2. 最后画面转向下游河面的时候,我说“河上面有很多亮点,那是很多游船”,但实际上,河的下游画面被一个长廊挡住了,因此画面中的河面上基本上看不到游船。

[补充说明1] 以往历次在温莎观看焰火的记录:2003年(无记录),2004年2005年

标签:

类别:

历史文档:加拿大移民申请记录

2001.12.15左右 IELTS
2002.1.16左右 提交完整的申请表
2002.2.9左右 收到大使馆的退信,说通信地址不能用邮政信箱!
2002.2.11左右 重新提交新的申请表
2002.2.18左右 大使馆收到
2002.2.25左右 大使馆开始处理
2002.4 月初, 发FAX咨询是否收到申请,为何无FN反馈回来。无回复。
2002.4.11左右 大使馆寄出含有FN的信件,要求补充部分材料
2002.4.17左右 收到该信
2002.4.21左右 发出补材料的信件给大使馆
2002.4.23左右 大使馆收到该信
2002.6 月底, 发FAX咨询进展。无回复。
2002.7.24 据大使馆后来的来电,说该日曾经发体检表的信件。一直没有收到。估计原因是因为我的信件是寄到公司的,地址太长了,他们后面的公司名字没写,结果没收到。
2002.10 月初, 发FAX咨询进展。无回复。
2002.10.7 大使馆来电话,得知我没有收到体检表,要求我重新FAX地址,重新寄送体检表。
2002.10.15 收到大使馆的体检表。

我个人提交的材料非常完全。

[补充说明] 原文于2002.10.16 04:06发表于Rolia.net,原标题为“我的加拿大技术移民(HK)进展”。点击这里参考我曾在Rolia.net发布的另一份移民进程记录。

类别: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