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悟道

感冒记(1)

自上周一开始感冒。由于西医看小病颇嫌麻烦,而且本来感冒咳嗽也不是什么大事,所以我坚持不看医生,只是偶尔吃个daiquil、多喝点水。后来有朋友建议用紫苏叶+生姜+葱白泡茶喝,说是这样可以治感冒。于是自上周末开始这么泡茶喝。就这样喝到这个礼拜三,感觉病好得差不多了,只是还是咳嗽,于是就每天继续那样泡茶喝。后来到了周五和周六(今天),病情突然加剧,连续两天感冒、发烧、口渴。

今早起来,觉得自己不行了,得去看医生了。于是给附近做中医的朋友留个言。他很快回电,让我下午去他诊所。后来去了后,朋友一番望闻问切,给我扎了几针、拔了几个火罐、推拿一下、再开一副药,然后让我回头买些梨吃。

诊治完成后一起闲聊,通过朋友的梳理我知道这病的前因后果了。

起初也只是普通感冒(非病毒性感冒、非流感)、虚寒,所以用紫苏叶+生姜+葱白是对的,这样把寒气逼出来的话,人也就差不多好了。但生姜等是驱寒、上火的,咳嗽、咽喉痛也是因为(肺部)上火。在虚寒被逼出、感冒好了后是不该再继续喝那种泡茶的,因为那样就会进一步导致上火、火气大。另外,由于姜片导致毛孔扩张、抵抗力下降,初病刚愈时很容易因抵抗力下降再次生病。就是为什么我周五又感冒了、同时咳嗽和咽喉痛迟迟没好转的原因。

幸亏我没去看西医,否则去西医那里验血、化验啥的,随随便便拖个两个礼拜,花时间不说,真等两个礼拜下来说不定我都已经自然痊愈了。感冒、虚寒、上火等这类小病,中医直接望闻问切,花费时间少、效果更快。所以对于好些病(尤其是常见的小病),我还是更倾向于中医。当然,西医的定期身体检查也是不可少的。

标签:

类别:

基督五家“最好的职场人事关系”讲座听后感

今天(周五)晚上去听基督五家张长老的讲座,挺有收获,尤其是其中一节张长老引用的经文:“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弗 4:29)”。我以前常自诩自己不是基督徒胜似基督徒,不过看来和真正的基督徒相比,我还有很多缺点和不足。
 
以前很喜欢听赵本山的小品,虽然对其中拿弱势群体的弱点作为笑料也感到不能苟同。今年偏好郭德纲的相声,很喜欢他的急智,所以也学习、揣摩他这方面的才能。不过,相声作为一门娱乐性很强的表演,其中大量的笑料来自于讽刺、针砭、嘲笑、取乐他人,也包括所谓的三俗内容。虽然我调侃的时候尽量避免过于三俗的内容,但是看来还是有些调侃不符合基督教义的。虽然我还不是基督徒,但是会尽量避免可能伤害他人的调侃、避免污秽的调侃,尽力做到调侃时“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好早日得道。

标签:

类别:

2004-10-18:诚

我从来没有正规地、好好地学用毛笔字写字。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假期学校要组织书法培训班,结果第一天上课就只有我一个学生去。后来老师跟我讲了几句话后,留我一个人自己练习,于是没多久我就开溜回家,此后再未去上那个培训班。

后来在四川大学读书,在社团、学生会到处招摇,很多时候不得不自己动手写宣传海报。于是几年下来,成了写海报高手。只是所写的毛笔字属于应用文字性质的行书,谈不上多少美感;所做的海报也谈不上多少美学内涵,虽然足以糊弄一般看客。

……

2004年10月左右,陪一朋友找房子,后来在Mill街的一栋公寓里,碰到打算租房的王某。王某的父母来加探亲,其家里贴了不少王某父亲的手迹。我一看顿时感到有些兴趣,表示也想有机会写写毛笔字。于是王老先生非常热情地非要送我一瓶墨水和一只毛笔。

把笔墨拿回家后没几天,我就摆开阵势开始写字了。我打算写一个“诚”字,放到镜框里面挂起来。写来写去,最终写出了一个还看得过去的“诚”字挂了起来,如下图所示。



我个人对这个字一直都不满意,有两个缺点:一是感觉虚伪,跟“诚”的境界相差较远;二是缺乏些内在的劲道。

南京的王阿姨近两年参加老年大学书画方面的学习,小有成就,比较自得。我打算以后有机会的话好好学学书法,争取能写一手有骨气、有精神的毛笔字。

标签:

类别:

关于北大教授洪昭光的健康讲座

昨夜(7日)在MyCUST看到一个帖子:《北大教授洪昭光健康讲座(看了不后悔)》。按照提示下载了两部相关视频,并且收看了A部(刚刚看完),感觉非常受益,因为我以往在健康保健方面的观念颇为淡薄。

非常强烈地推荐大家下载、观看这两部视频,相信对你会有明显帮助的。

下载地址:AB。相关文字内容参见此贴

类别:

总有一款佛法适合你!

佛分两种:

消极的;积极的。
出世的;入世的。
剃度的;俗家的。
禁欲的;酒色的。
……

消极的佛法,就是常言所说的“看破红尘”,主要是一种面向过去的佛法;积极的佛法,更主要的偏向于面向未来。

出世的佛,处于无欲或者压制欲望的状态;入世的佛,则讲究对各种欲望(色欲、才欲、名欲等)的合理控制,可以酒肉穿肠过,但要佛祖心中留。

不管是剃度的佛门弟子还是俗家弟子,佛在他们眼里,都是无国界差异,无等级差异,无富贵贫贱差异。剃度的佛门弟子和俗家弟子,从信仰的角度来讲,在我看来,只是专职和兼职的差别而已。

佛法总是在不断前进的,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一套自己的佛法。个人可以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个人的佛法,这也是为佛法的多元化、为佛法的进一步光大做出有益的贡献和尝试。

法无常度。各人所理解的佛的表现形式也许不完全一样,但都是佛。对于个人来讲,总会有一款佛法适合你!

标签:

类别:

佛徒不说无奈,只说阿弥陀佛

佛徒不说无奈,只说阿弥陀佛。

无奈只是无奈;但阿弥陀佛不代表有奈,但也不代表无奈。

阿弥陀佛。

[补充说明] 此为酒后在网上看贴时候的一点想法。2005-12-10 04:19:35

标签:

类别:

杂感

1. 人生不是哲学课。

不能老是理性和哲学化,要有感性的一面。

2. 何时理性何时感性?

难!

3. 修身养性中特别难的一点是什么?

克制住内心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

如果把一个唾手可得的他人隐私放在你面前,而且没有任何被他人会发现你可能偷看过这个隐私,这时也许虽然你知道浏览别人的隐私是不妥的,但是极有可能你会去看。

男人平时不犯错误,不过如果把个美女脱光了放在他面前,他可能犯错误,也可能不犯错误。因为虽然有诱惑,但是他知道他做的是一件比较严重的错事;而偷窥,虽然也是错事,但人们往往不会把这件错事的性质看得那么严重。

所以,不偷窥往往比守身还难做到。

标签:

类别:

养生悟道闲谈之五:为什么信佛?

显然,信佛不是为了吃素。

信佛,是为了更好地做个诚实的人。

信佛,是为了更好地与人为善。

信佛,是为了更具慈悲心地关心他人,关注弱势群体。

信佛,是为了更宽容他人,为了更好地看开世事(能看淡更好)。

信佛,是为了更妥善地去除心中的各种躁动和妄念。

……

信佛是一种手段,但不是目的。如果能够能做到、做好以上几点,信不信佛都无所谓。所以,其实我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徒,而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佛教徒,因为我对现实的尊重超过对佛法的尊重。佛法是死的,人是活的,超越佛法,也许才能更好地超越生活。善哉善哉。

总而言之,信佛是为了更现实地做个好人,做个与人为善、有益于他人的人,做个能够完好地走完自己人生的人。

为此,欢迎普天下的基督徒们都来信佛。


点击此处返回养生悟道闲谈系列文章

标签:

类别:

养生悟道闲谈之四:对“入世的佛”的理解 (3)

入世的佛徒和寺庙里的佛徒的一些区别有:

入世佛徒会吃肉食。关于这点的讨论参见下一条:“入世佛徒可能杀生”。

入世佛徒可能杀生。有很多不同的例子和理由可以说明入世佛徒可能、可以杀生。死刑是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是一种约束恶人的手段,必须有适度的死刑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如果没有死刑这类约束,便没有佛教所期待的社会稳定。如果佛教不允许杀生,进而不得不让他人去执行死刑,去维护社会稳定,这种做法是卑鄙的:就像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借别人的手杀人一样。

如果杀生是可以被允许的话,吃肉自然也可以被允许。

(有关杀生这个问题有待个人进一步的参悟和理解。另外,我对佛教理论缺乏深入理解,因此此处的论述有可能有谬误,下同。)

入世佛徒欣赏女色。没有色欲,人类无法自然繁衍,无以为继,因此佛法在这方面的阐述是不全面的。在我看来,佛教宣扬戒色有两个原因:色欲会在相当程度上扰乱人的心性,所以要克制它;但色欲是人的天性,是很难被遏制的,因此佛教特地在教义中明确要求戒色,将戒色提高到相当高的角度上来宣扬,借以达到克制色欲的目的。但如果一个人佛性纯正,能够合理地理解女色的意义,能够合理的把握情欲,则是不必要戒色的。

禁欲的做法是反人性的。我们应反对禁欲,但提倡节欲。传统佛教戒色的做法是一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佛教对于女色的探讨不够深入、也不够成功。佛教数千年来,从来没有在戒色这个问题上取得彻底的成功。

注:本节讨论的内容限于婚姻内。我说“入世佛徒欣赏女色”可不是给男人寻花问柳找借口,仅仅是为了在婚姻中为了两性幸福和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而找的理由罢了,毕竟按传统来讲佛门弟子是不能结婚生子的。

入世佛徒可能饮酒。佛教宣扬戒酒我想是出于和戒色类似的原因:酒后易乱性(指性情)。人控制自我欲望的能力终是有限的,让一个人合理地控制饮酒量,对大多数常人来讲,很难很难,尤其是在有别人共饮的时候。作为一个普度众生的宗教,佛法只能强行规定要求戒酒。但如果一个人佛性纯正,能够合理地把握饮酒的心态和饮酒量,则是不必要戒酒的。

……


点击此处返回养生悟道闲谈系列文章

标签:

类别:

养生悟道闲谈之三:对“入世的佛”的理解 (2)

本文从网上摘录有关佛家对“入世”的一些看法(含儒家的部分看法):

儒家是一种入世的精神,而道家是一种出世的精神。儒家说,什么事情你要干预,你要参与,要认真,要投入;道家说,什么事情你要扔掉、要甩开、要超越、要脱离、要淡然。 [2004年3月25日录庞朴语,链接在此]

佛教是比较入世的,但是是用入世的精神告诉你怎么样处世。 [链接在此]

真正的佛教是入世的佛教,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真正的佛教徒应该主动入世修行以帮助大众、利益民生而绝不只是出家逃避、只顾自己解脱的。 [链接在此]

人间佛教的佛光净土认为入世重于出世,生活重于生死,利他重于自利,普济重于独修。 [链接在此]


点击此处返回养生悟道闲谈系列文章

类别: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