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今日琐事 (1) - 借了5本书

今天中午出去寄信1,于是顺便想去某个周日和室友逛过的一个商场Boulevard Mall去逛逛。途中路过内华达大学(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的时候,决定顺路去大学图书馆逛逛。

在学校某停车场停好车,东西方向走过差不多半个校区才来到图书馆。主要原因是自己对该大学的地理分布情况不够熟悉,不知道从那条路进入校区、在哪里停车。

这个大学的图书馆看上去很新,但里面的人似乎太少了(也许是因为今天是复活节?)。我在图书馆里面转了转,然后来到服务台问了问,原来内华达本州居民(指有本州固定住址的人)可以免费办个阅览证,每次最多可借5本书、最长借2周、最多续借一次。于是我取出我的内华达驾照和美国信用卡办了一张借书证,随后上到5楼计算机类书库,借满了5本书拿回家。

这5本书是:

  • Microsoft Windows Vista

    自2007年初自己开始全面接触Vista。显然,这是我应该研究一下子的东西,因为我喜欢自己在电脑方面处于比较专业的位置。

  • Ubuntu Linux Bible

    先是2006年底在自己的电脑上装了Ubuntu这款Linux操作系统,后来工作的时候公司又给自己的工作电脑预装了Ubuntu,所以我现在也是全面接触Ubuntu。显然,这本书也是我应该研究一下子的东西,虽然我对Ubuntu的使用已经颇为得心应手的了。

  • MySQL Cookbook

    自己跟PHP和MySQL已经打了超过7.5年的交道了,但对MySQL的精通能力相对来讲明显不如对PHP的精通。最近我在工作中考虑做些对MySQL优化的东西,因此翻翻这本书应该有所裨益。

  • Foundations of PEAR

    我以前比较歧视PEAR(最著名的PHP函数功能类库),主要是从程序效率的角度考虑而不想引用PEAR类库(引用一套类库往往要消耗更多的系统资源)。但最近一个月(由于考虑搭建个人的一套PHP开发用框架)而阅读了好些PEAR类库的代码,相当欣赏PEAR。

    PEAR的优点明显,但个别缺点也是明显的。我对PEAR最诋毁的一点就是,它的代码主要还是对以美国等为中心的程序员服务的,因此在多国语言支持、多国功能支持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这点诋毁比较吹毛求疵,因此大部分人可不必理会我的这点诋毁。)

  • Web 2.0 Programming

    原来准备借本Ajax方面的书的,结果没找到,于是借了这本书。翻翻而已。

  • [注1] 2007年2月1日在去匹兹堡(Pittsburgh)的高速上没有取过境卡,结果下了高速后在收费站被罚款了,所以写份信函去申诉、追讨。

    标签:

    类别:

    [转] 读完《上海宝贝》

    发信人: XXXXXX, 信区: Books
    标 题: 读完《上海宝贝》
    发信站: XXXXXX (Fri May 26 20:32:00 2000), 转信

    初听书名,觉得甚是俗气,若不是听闻诸多关于它的议论,决不会想起读有着这样一个名字的小说。炒作确有它的效果。

    读完后,再回头来看看那些评论,突然也想说点儿什么。

    首先,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本黄色、下流、不堪入目的低级作品。在所谓“淫秽”内容上,与贾平凹的《废都》相比,《上》最多也只能打个平手而已。《废都》当年出版时也引起诸多争论和批评,然而多是将其与《金瓶梅》相提并论,认为作者有意提高到《金》的深度,结果却陷入庸俗。无论如何,《废都》并没有因此而遭禁。而作为一个文学界的新手,一个似乎完全抛开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年轻女作者,卫慧就没这么好运了。那些评论者们就像封建时代留着长胡子的老者,面对违反三从四德、不顾廉耻的小女子跺着拐杖、怒其不争。

    通篇读完,我却觉得那些所谓黄色内容并不是文章的主题。作者或许想探讨的是人对精神情感和肉欲情感同等渴求的矛盾,在文中则由天天和马克这两个完全不同或者可说是根本对立的个体来体现。因此文中被斥为淫秽的内容只是作者希图表达其主题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批评其“淫”的人们或许只看到 COCO 对马克的狂热,却忽视了她对天天痛苦的依恋,她对自己一次一次背叛精神所依的深深自责。记得蔡志忠的漫画里有这么一篇:两个和尚路经一小河,见一少女欲过河而不能,其中一人抱起少女淌过河去,之后二人继续赶路。另一和尚思前想后,始终觉得不妥,于是开口问那抱少女过河者是否认为自己犯了色戒,那和尚却回答说:“那个女孩子吗?我早已忘了。你怎么还想着呐?”不知我的比喻是否恰当:那些斥责《上》下流的评论者们是不是有点像那个思前想后的和尚?

    有人说这篇小说的格调太过颓废,不利于身心健康。其实早在六、七年前王朔的颓废小说就风行一时。不管他现在的形象如何,他总是被认可过。又有人说因为这篇小说的读者多为青少年,所以要禁。这就更没说服力了。现在各种媒介这么多,难道我们应该掐断INTERNET、砸烂电视机、踩碎 VCD?何况作者并没将其作品界定为儿童文学或少年文艺。

    当然,我并不想极力称道《上》,我只是觉得对一篇文艺作品的评价应从其主旨出发,而不是因其看似异常的表现方式来否认其一切长处,尤其是采用某种欠公平的标准。

    --
    ※ 来源:.XXXXXX

    [补充说明1] 本文为友人过往文字,不欢迎评论,希望理解。

    标签:

    类别:

    “读书时间”类别开篇

    我打算开个新的网志类别,叫做“读书时间”,用来阐述我读了一些书籍(主要是技术书籍)后对相关书籍的内容介绍和个人感受。为什么想起来要开这么一个类别呢?因为我经常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获得某些最新电子版的技术书籍,能够经常翻翻一些最新的技术书籍。有时候读得比较开心,就希望能跟别人分享一点自己的读后感。

    实际上我更愿意把这个类别的名字叫做“囫囵吞枣”,因为我读很多技术书籍都是“囫囵吞枣”方式的,不会细读每一个部分。也就是说,我很喜欢用粗读的方式来读技术书籍。这种粗读的读书方式很省时间,而且在读的过程中,能使自己处于一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状态,能够尽可能地脱离于书本本身、站在一个独立的角度来看待、来关联书中相关的技术和思考。在粗读的过程中,其实脑子也是处于不断的思索的状态的。

    选择“粗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书籍所讨论的内容很好,但我暂时用不上。比如说我曾提到过一本书,叫做“如何打开现代的高安全锁”;我前一阵还看到一本挺有意思的书,就是讲“生物识别”技术的。这些书的内容很有趣,但和我的职业暂时没有关系,因此我没必要花费自己现在的时间去细读它们,翻翻、了解了解它们的大概内容就可以了。

    我介绍、推荐的书籍跟我介绍、推荐的软件不一样。我介绍的软件很可能是非常出色、非常经典的软件,但我介绍的书籍不一定是最出色的书籍。但至少,我介绍的书籍一定不会是烂书。

    这些书籍从哪里可以获得?途径有很多,其中的部分途径在“在海外读电子书籍”一文中我曾有所提及。

    标签:

    类别:

    杂谈书籍

    上上个星期五1跟导师见过面后,去学校图书馆逛了一圈,借了大概6本技术方面的新书回来,不过还没怎么翻翻。

    今天2下午又去图书馆逛了逛,比较幸运的是:发现有2、3本前2个星期还没有进入流通环节的技术方面的新书已经可以借了。于是马上出手,又借了5本书回来。

    这5本书都是O'Reilly出版的。在我看来,O'Reilly是计算机应用领域书籍出版的权威(俗称“大拿”)。O'Reilly好像极少出理论研究性质的技术书籍(至少我很少看到),但却热衷发行跟踪最新技术应用的书籍。大体上来讲,一个普通计算机技术人员在公司工作所需要运用到的技术,都能够从O'Reilly找到对应的书籍。我觉得O'Reilly的市场突破点选择得比较好:理论书籍销量差,而热门应用技术书籍的销量要好很多,所以O'Reilly就卖应用技术书籍。

    如果光靠选题(选择热门的、流行的应用技术),还不足以让O'Reilly成为IT技术书籍出版方面的权威。实际上,O'Reilly出版的每一本技术书籍都在相应的领域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实用性、甚至权威性。简而言之,就是O'Reilly的技术书籍质量的确(很)高。

    言归正传,回过头来说说我借的这几本书。《Regular Expression》(正则表达式)、《Java and SOAP》这两本书没什么特别的好说的,老技术、老书,拿来翻翻而已;《Learning PHP 5》也没什么好说的,我对PHP 5有过相应的个人思考,借这本书也就是拿来细化一下有关概念和具体应用。这里主要说说另外2本。

    《Podcasting Hacks》(深入播客)这本书写得太厚了,所以也就没细看了,当作课后读物吧。从我的理解来看,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播客技术没什么新鲜的地方:信息发布、传播使用XML/RSS等;媒体文件使用MP3、RM等;(流媒体)服务器技术也普及了好几年了。可见,播客所需要的所有具体技术都是成熟的、过去的技术。因此,播客概念是个噱头,新瓶装旧酒而已。

    《Essential PHP Security》(PHP安全要点)是一本很新的书,去年10月份出版的。去年春天我写过一篇文字“写一本梦想中的书”,其中提到曾因为PHP安全技术的学习而激发自己想写书的欲望。现在,有人已经写了这么一本专门谈PHP安全的书了。这本书很薄,谈论的细节话题比较广,但没有特别高的技术难度,只适合当床头读物翻翻。PHP是一个非常好的编程语言工具,但却是个大俗的工具,因此也许关于PHP的书籍的确无法写得很经典。这本书虽然不可能经典,但还是比较实用的。

    [注1] 指3月17日。

    [注2] 指3月26日。

    [补充说明3] 本文初稿于2006-03-26 23:10:05。

    类别:

    读《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

    前几个星期在一位网友的推荐下,打印了朱建军老师关于心理治疗技术方面的书籍《意象分析技术》。随后认真地阅读了大部分内容,对于意象分析技术的原理、方法、疗效等也就大体有个了解了。

    乍看之下,和弗洛伊德等大师的著作、技术比起来,这本书所谈论的技术、技巧给读者的感觉就是:大俗。

    但大俗即大智慧。从疗效来讲,我觉得朱建军老师相关技术的疗效会明显比精神分析的来得要快一些,而同时患者所遭受的自我煎熬感要小。意象分析比精神分析更容易让普通读者、被治疗者接受。(抱歉,我不是专业人士,这里就无法深入谈下去了。)

    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网上的某些心理测试还是有科学根据的。我们经常在网上会看到一些心理倾向方面的测试问题,比如“看看你心的隔壁住着谁”这个测试中就有一道题目:

    2.假设在你面前有一座山,让你加入一点景物,你想加进什么去?

    树木  石头  道路  湖  云


    这种心理测试我以前不很相信,但现在我不再这样子看了。这类测试有相当的科学根据,可以讲都使用了意象分析技术的原理,你所(自由)想象的事物/景物其实是你内心的一个东西的象征,这个东西表达了你的某种心理倾向。

    但这类测试还是有局限性、不稳定性的。

    首先,被测试者的想象是千变万化的,他们所想到的事物/景物很可能无法投射到这5种中的一个,他们可能用其他的景物来表达和这5个景物中的某一个景物相同的意思。例如,对于个别人,由于心理阻力的原因,可能始终无法想到5者中的任何一个。这个时候,他只能是瞎猜一个,这时候这种测试的准确性就大大降低了。

    其次,某些被测试者就算想到了5个景物中的一个,但他所想到的这个景物也许并不是代表到他内心的某个心理状态,而是代表别的东西。例如,当一个被测试者想到树木的时候,他可能用树木指代他的爷爷,表达他对爷爷的看法,而不是表达他自己的某个心理状态。就像《意象分析技术》第九章附文中所说到的“树和花”的关系一样。

    再次,如果被测试者有特殊经历的话,那么特殊经历也会影响他对景物的想象。例如,如果经常和情侣轧马路、正在热恋的话,那么道路对他而言可能就是美好的象征,而不是测试答案中所表达的那个“嫉妒心强”的意思。

    总之,这类心理测试题目,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意象分析技术》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在这个网址读到,也可在“超星数字图书网”里面找到(但需要付费)。访客真的需要的话,还是购买该书为宜。很便宜,才18.8元。

    但要说明的是:此书并不能用来代替必要的心理治疗。

    [补充说明] 本文初稿于2006-03-26 23:47。

    类别: